Are you happy?

今天去看arashi的演唱会。本来很忙碌而令人感到疲劳和不安的一天,因为一场演唱会而消解,感觉到积极的精神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

 

从14年第一次看演唱会,短短的两年,演唱会的观看经验依然不足。然而看过几次,大概就知道套路如何。手灯是应援的必需品,扇子买了也不会有用,想让自己的本命看到自己只能买到最显眼的位置,亲手制作一把独一无二的应援扇,从演唱会的第一场跟到最后一场,本命一定会对你印象深刻。

 

然而偶像明星们依然是遥不可及的存在。即使这样,你依旧能看到那些人眼里透出的,近乎于对神一样的崇拜的神情。明明是自己制造的神,却为了获得一个眼神而倾囊而出,废寝忘食,人类真是有意思。

 

Arashi相对于前几年的热度已经消减,黄牛市场的门票从一票难求水涨船高,到现在最后一场千秋乐在黄牛市场也许出现滞销的情况,偶像市场的更新换代令人咋舌。不过arashi的五个人很明确自己的位置和目标,我至今为止看的每一场他们的演唱会,都没有任何的懈怠。无论何时,你总是看到他们元气满满的脸,对着每一个花钱捧场的粉丝报以热烈的微笑。

 

东京巨蛋可以容纳五万五千人。Arashi对于观看的五万多人,总是以客人至上的原则对待各位粉丝。即使你坐在最边缘,或者最高处,总是有清晰地大屏幕供你观看,而总会有那么一首歌曲,偶像会优先服务你的视线,让你近距离地看到真人而非透过屏幕。还有偶尔到来的人力推车,真人来到你面前的那一瞬间,相信每一个人只有尖叫和挥手,而不是面无表情无动于衷。

 

这就是专业的力量吧。当我懵懂的追星,到第一次看到arashi的演唱会,我无比坚定了这个结论。粉丝是衣食父母,在他们说谢谢和鞠躬的时候,真的有一种欣慰的感觉,那就是,钱没白花。粉不粉的,去了没有不被气氛感染的,这就是现场的震撼。

 

我觉得做为arashi的粉丝很幸福,因为他们花钱培养的人,真的和努力地在工作回报他们。而arashi演唱会的团队,也是相当给力。他们的演唱会是我至今为止观看过的,科技含量最高,参与性最强的演唱会。2300日元的手灯的确价格不菲,但是当你发现你成为演出效果的一部分的时候,激动和兴奋的观看经历总是可以弥补你对于高额手灯的抱怨。启动同步性需要和座椅靠背上的感应设备接触,当靠椅上的感应设备接受到信号之后,工作人员便可以自由的控制悲痛不得手灯。手灯的颜色的闪烁会随着不同的曲目自动变换,颜色除了红蓝绿的纯色外变的更多元,饱和度较低的白色基地的灯光更营造出一种柔和梦幻的感觉。舞台上这次似乎多了很多led的立柱,在黑暗的条件下,可以通过竖立在舞台的灯柱,营造出立体星空的感觉。

 

商业偶像和商业演出,就应该做到这样才不会被抱怨才会有持续性。而明星偶像只有真正明白支持自己走下去的力量到底是谁,才能以低姿态和高能量来完善自己,回馈关心和支持他们的人。

 

Arashi的演唱会会感谢合演的乐队和伴舞jr训练生两次,而最后一次,松本润大声说出,请对在场的五万五千人鼓掌,因为没有你们的支持,就不会有完美的演出,我想,我明年还是会来的。

 

Arashi的歌曲大多都是积极向上的,不知道为何,心中充满了正能量。或者说,好像真的被洗脑遇到的所有的事情一切都没什么,总能够走下去。精神的愉快和放松对于一个人,真的很重要。选择合适的方法,也是一个人能够健康的生活下去的关键。比起健康的身体,我认为健康的精神更重要。其实精神的健康,也是身体的一部分,应该说,心理健康优于生理健康。不论生理受到何种折磨,心理健康的人,总是能看到有光的地方,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微笑的走下去。我作为体验过这一切的人来说,我对于精神对于一个人的重要程度这件事情到现在为止都很不可思议。所以我总是对身边的朋友说,人类无极限。当你觉得不行的时候,不是生理,更多的心理在作用。怀有什么样的信念,可以迅速让你做出不一样的抉择。我想,看完演唱会,虽然身体很累,嗓子喊得肿痛,总觉得还是有什么东方神秘力量注入,至少能让我睡个好觉。

 

努力地培养专业精神和良好的心理状态是我参加演唱会的主要感触。当然某某实在是太瘦了,谁谁谁真的好矮什么的,就是饭后的余兴节目啦。相比落寞解散的国民组合smap,我衷心地希望敬业的arashi五人可以有个圆满的结尾,感谢他们为了大众而牺牲了自己的生活和幸福,为了大家的欢乐和幸福,以及自己的钱袋努力辛苦地在镁光灯面前耕耘至今。每个工作都有自身的特性,没有好坏之分,只有认真不认真的区别而已,但我发现很多人都没有察觉到这件最基本的事。在你抱怨自身境遇的时候,你身边的人可能已经在默默努力改变这一切。不过不适合自己的东西,无论如何努力,都不一定开花。

 

还是做个吃瓜群众比较好,下次真想带一桶薯片进去,不过应该没有时间吃,或者向他们投掷食物如何?

 

圣诞节年末狂欢–有马纪念

这是我第一次经历GI重赏。

要是多经历几次说不定就能让人面对现实,当然也有可能像我见到的那些人一样,直到现在我也没办法用语言非常精确地形容他们的状态,也是第一次很难很快地进入他们的世界,因为他们的世界对我太遥远太陌生。

很多朋友都是淡淡地一句,都是赌徒的地方,发生什么都很正常。

中山赛马场在紧邻东京都的千叶县船桥市,走出JR武藏野线船桥法典站的时候,不,应该在西船桥换乘的时候,就感到一丝异样。被一群说话含着热茄子难掩兴奋的小年轻的簇拥下我被挤上了车。男生看不出年纪,女生低头看手机,嗯,新入门的不少。

这一车的男女老少、应该说一节节,满载着希望和激动的心情,随着人流涌到出口。我的妈,我感觉进入了仙境。

pm2.5在这不超标就随便拎个北京人来测试一下。为什么把吸烟所设置在改札口正面简直就是测试人类的忍耐度。吞云吐雾的人数绝对不输给天朝烟民。而且,绝对不是吸空气的0.1尼古丁含量。买报纸和笔的小哥和姐姐倒是一副无所谓,甚至比我还要鸡血。想想也是,一年没有几次能够看到新鲜面孔的他们,也许看到一个个钱袋子钻进去应该也是开心的,反正比赌马的人先走,不会挤车刚刚好。

进入赛马场需要交门票钱,不管赌不赌,200块日币出去、仿佛告诉你为了两百块也要小试牛刀。

赛马场的区域很大,包括主要的赛马场地,露天席位,室内指定席,赛前的padock场地,赛马场中心服务区(包括饮食,信息咨询,直播电视,赔率信息,atm,厕所,马券购买和返金各种设备和工作人员)。

这是padock,赛马赛前被下注的人最后观摩的场地。中间是马主和关系者。

人看人挺有意思的

随着大屏幕的赔率变化大家一边看马一边决定下注方式。我试图观察出所以然,无奈身高不争气。于是我发扬了钻研精神,凭借不怕阳光的双眼优势获得了近距离观摩马以及马主的机会。

然而新的东西太多,马儿除了身上倒号码,转几圈我只觉得好像欧洲人看亚洲人一样,雌雄同体,好似兄弟。

马主和关系者自不必问,男士西装,女式裙装,还有我第一次看到赛马场的女士装扮–装饰礼帽。不过大多都是实用性的。他们看自己的马,互相寒暄,与爱马的骑手的问候,虽然他们身处场地内,但分分钟感觉是舞台的中心,观众们貌似是公正的选拔者,但谁又说的清楚,这之间的关系。第一次觉得身边的大叔可悲。第一次觉得场内的黑手可憎,第一次觉得马这种善良的生物可怜。

我因为身边碎碎念的大叔换了很多次位置,不知道他是否在说我,通常是几天没洗澡,头皮屑洒落在肩头,皮肤透出一股沧桑,无论黑白。但他们都是一样的专注,不在乎自己和马以外的事情。我看到一个大叔的报纸上画满马儿的情况,体重,状态、红色的数字,和黑白的报纸形成了明显的反差。我很想找个人问问,但现在是截止看三十分钟,没有人愿意与我分享他的心得体验,当然我也专注在如何下注,分散了注意力。

我从两个硕大的旅行包大叔后面挤到了三个阿姨后面,并看不出什么所以然,依旧看不出。只是年轻人和女性会更多的关注到马儿以外的东西。

这些马儿的情况对于判断到底有多重要,我在他们的脸上读得出,很重要。他们是专业的,在最后时刻作出改变或者维持,一定要过目才行。

专业的人都要这么干。

而我只是想近点看看这些即将要在平地驰骋的良驹。提前认识一下他们,打个招呼。

赛马场应该是我见过人最混杂的地方了。底层人民,我不愿意用如此的称呼,人不应该分等级。然而我却始终没有找到合适的词汇来形容这个群体。而我也励志成为其中的一员……

那些老赌徒,的确有特点。年长者衣衫不整者多,目光呆滞或者凶神恶煞者多。他们不关心任何与比赛以外的事情。那些坐在报纸上裹着大衣的我想是留守了一夜吧。男性占大多数,女性很难说清特征。席间看到拖家带口的年轻人,小孩子坐在便携小躺椅上玩手机,我搞不懂是什么能量引导他们把未成年的孩子带来这种龙蛇混杂空气不新鲜,充满欲望和人类原始不堪的地方。


返金是最漫长的等待,激情过后的余韵完全消磨在等待中。或许那台机器吐出来的十几张千元,就是过年回家的路费或者这个月的生活费。赌徒们,低等赌徒们每周周末上班,11点到五点,立刻支给,没有肉体疲劳,只有专业的技术和经验。我偷偷拍下一个孩子和他的父母瘫坐在便携座椅上,这种未成年人本不应该入内的场所,看着穿的阿飞式服装的少年无聊的看着手机,我无法理解他的父母是因为何种原因带他来这种鱼龙混杂充满肮脏糟粕气味的地方。我看了好久,想了好久,至今都没思量出合适的答案。

看来我需要去第二次第三次

归途吃了新荞麦面和鰤鱼。
山形县产 早生荞麦

提前吃到的荞麦面 荞麦豆腐手工制

冬天的旬物鰤鱼炖萝卜

文科和理工科

最近阅读了一篇关于3D打印机的相关研究,作者把繁琐的制作3D打印模型并且打印全部模块的行为,简化为只打印关键的衔接点部分,大大节省了3D打印制造模型的时间。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办法,效果评定。看下来排除掉专业名词,并非是文科生那么遥不可及之物。和托福阅读也没有很大区别。不知道纯粹的理科研究论文是什么样子的,可能更抽象更难以理解。每个步骤都要更难脑洞更大吧。

在与工科生交流的过程中,感觉世界的另一部分人——除了文史哲以外的我最不可能接受的一部分人的生活和思维,更清晰和立体的展现在我面前。他们的生活简单,有序,喜欢有秩序,崇尚规则,并且愿意按照规则做事。执行能力很高,对于眼下问题的把握准确,解决问题时精力集中,直到完成任务。

反观大学之后接触的越来越多的文理混合和纯的文科出身的同学。他们身上更突出的是灵活,思维跳跃,平时动作闲散,喜欢质疑身边的一切,对于各种社会问题都有独到的见解和切入点,总希望能打破常规,但容易局限在自己的想象中,脱离现实,甚至与现实决裂。

 

看起来是多么不一样的一群人!文科生看理工科生,理科和工科都等于不是文科,但理科和工科的人非常介意别人将自己的专业混淆。大部分文科人觉得理工科的人刻板冷漠,像机器,墨守成规,总是过着无聊单调重复的工作。理工科的人对于没有社会没有实际贡献的文科生,拿着国家的奖学金,甚至觉得文科生浪费了国家的钱财。在他们看来,那是一般捣乱分子,社会的不安因素,不知道成天在做什么但是一副清高的样子,自己不了解的那些文科的内容总是会被鄙视没有文化,仿佛世界的文化都是文科生创造出来的,即使他们身无分文,也要声称自己活的有理想,有骨气,然而在理工科看来这种行为是幼稚到快回到母体的滑稽可笑。

 

互相之间的偏见和误解是有的,从各自的角度出发也是可以有理有据的。水火不容的两方势力在研究上,却让我找到了共通点。就是上文最开始提到的。

  • 发现问题,
  • 提出问题,
  • 解决问题,
  • 评价效果。

 

这四个步骤,可以应用在任何一个研究上。

那么,为什么在研究上总是感觉两个学科有千差万别。我想,问题的确出在思考方式上。我总结了作为研究者,完成一个研究必须要具备的四种素质。

  • 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 想象力
  • 应用能力(实际操作能力)
  • 基础知识(情报收集和占有)
  • 勇气和耐力(批判和质疑的勇气和研究受到阻隔能够坚持的耐力)

第一种是成为研究者的入门条件,没有好奇心,就没有创造力。看起木讷的研究者们其实心思缜密的生活观察家,或者是潜在的生活观察家。

由好奇心而发现的问题,在自己的想象力驱使之下可以进入更加具体的提出问题阶段,可以发现一些需要被解决的,或者可能被解决的问题。

上面是一个研究的核心,接下来的应用能力和基础知识则是决定这个研究质量的重要的部分。如果没有对于知识的掌握,很难把问题细化或者考虑全面,也无法自圆其说,而如果没有应用能力,也无法把自己的想象力和实际的情况结合在一起,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方法和方案,当然也包括最后对于结论的评价。

之所以我开始坚信文理同源,是在我深入了解跟踪了某一个理科生的研究进展之后,不断地发现研究这个活动其实并不存在文理之间巨大的阻隔。这个假命题的出现,源自于多数文科理科研究者所具备的能力的不均衡所导致。

举例来说,文科研究人员,喜欢观察社会,阅读大量资料,占有绝大多数的文献资源或其他资源,他们在基础知识,收集情报方面大部分人都是可以评到A级以上的。但是在应用能力上,就已经显示出差异,有一部分人,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去解释某个现象,比如用罗兰巴特的符号学去解说新闻报道上的图像,来说明作者或者潜在的一种象征以及意识形态。把这一步做好的研究者就已经少于占有资料的研究者了。然而,这并不是文科研究的关键,关键在于,如何利用现有资源以及理论将他们结合,去回答自己创造出的问题。有人创造不出好问题,有人不懂得什么样的材料和什么样的理论结合,而这部分则是研究的精髓。没有人可以告诉你答案,也没有一个正解,你所需要做的就是用有,和你的想象力,去创造一个新的。如果想要平地创造,就必须用想象力和扎实的情报,逻辑的叙述,使人信服。做到后面的人,基本上可以在社会上或者学界上有些名堂了。

工科也是如此。但与文科不同的是,工科生更加缺乏想象的能力,即,很少有人能够成功的创造问题。他们大多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编译程序,或者计算数据,但由于对全局和整体行业的把握,让他们减少了接触情报的机会,从而变得只懂得问题来了就解,解出答案就结束的尴尬的程序员流水作业的现象。文科生有时天马行空,创意无限,但却没办法用资料和情报以及现有理论去说明和证明自己的想法。而工科生无法创造出问题,缺乏创造解决方案的能力,因而空有一身好功夫却无处施展。

所以天天听到工科生抱怨,不知道研究什么,文科生抱怨,我该怎么研究。只不过两种学科的思维和基础训练导致了一种表面上的鸿沟,实际上却是联通状态。

如果工科生愿意多伸展触角去看论文和其他方向的东西,压制自己沿着规则做事的性格,只要能力达到,自然是可以做出巨大贡献,而文科生则是需要脚踏实地,多看多听多写,做好基础的思维和逻辑上的衔接训练,自然就能够证明,自己想要的理论和自己的情报资源是可以相互结合并且说明或者证明一个全新或者推翻现有的理论或格局的。

社会很有意思。也许正是这种差异,才能够让這两个学科能够平衡。

所以两个学科的研究者也都不要再叫唤了。世界在你手中,也不在你手中。看你有没有胆量,看你愿不愿意去抓住他。

 

8月14日

imageimageimageimage

中级又要过去一半了。但是我的进步似乎比不是很明显。因为没有交钱所以前台的人每天都在忽悠我上高级班。晃晃悠悠感觉不是不能毕业。可是每天看到自己做的一坨垃圾也是,有泪只能自己吞。

上一周,我成就了我人生中最失败的作品。如果有排名,那么它一定是当然不让首屈一指的冠军垃圾。creme choubist 这种东西,整个坏在填满汁水的塔上,塔皮上也是坏的,填进洞之前没有发现破洞,灌进去就留的到处都是。
以及美丽的大理石千层酥,仿佛被摔倒了一样、翻糖的表面没有美丽的大理石,好像孩子恶作剧的涂鸦。
这一周的奶油没有一次是成功的。不是消泡就是颗粒不均匀,要不然就是无法成型。
最近一次做出来的各种糖果,自己看了也是摇头。
手上新伤加旧伤,肘部的烫伤还是依稀可辨的痕迹。
S老师和D老师演习和监工的一周,风平浪静的我其实很疲惫。我不知道这样密集的课程我究竟能获得什么,如果隔开时间再次挑战时间金钱上的损失要如何弥补。但这样学习下去,我不知道对自己厌恶的心情会不会越演愈烈又把自己吞噬了。
N老师说,没什么说的,经验太少。同样的事情重复很多次,才能领悟并且掌握。看着朝夕相处的同学越来越顺手,我不知道是不是我在欺骗自己的感情告诉自己你也是在进步。
我在进步,但是太慢了。 我的裱花技术,35天为止没有太大的进步,大小不均都快成为我的个人特色。原来,一个美丽不厉害,做十个,二十个一样美丽,才是真正的专业。
我学到了很多专业的感觉。虽然我达不到,但我会永远按照这样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35天,对甜品的兴趣下降,但是动手操作的兴趣也开始浓厚起来。在如此尴尬的一个时期,我并不知道我是不是应该购入很多专业用品,我很担心他们今后的去向,很有可能就处理旧货处理掉了。
我又变的很迷茫。

~多么痛的领悟~

IMG_8651

老师作品

 

上课到第四天,已经越来越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适合这里,能不能坚持到最后。

那么多人都鼓励我,我觉得还是要好好的生活下去的。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听chef讲,和自己做完全是两回事。还有明明是个基础班,为什么很多已经在全世界各地的经验者来进修。。。这里不是初学者的天堂,是地狱。

当然如果你不追求完美,你可以开心的过,但也只是比较开心的过,因为时间并不允许你闲晃着到最后,从进入厨房的那一瞬间,我开始慢慢适应了那种好像一直以十六分之一音符前进的节奏,开始变得和以前不一样,晃晃悠悠的结果就是烤箱等不及你。完不成作品,chef自然心里有数。

除了记住上午chef的要领,在厨房内的一举一动,似乎都在被监视着,指导着。真的专业,就是要做到在任何时候,台面上是干净整洁的,任何时候,都是安静的,迅速的,并且是高质量的。虽然,我和专业的差距就好像北京和纽约坐轮船的差距,但我能够从任何一位chef身上感受到这点,对于材料的感觉,以及他们熟稔的技巧。

诚然,我觉得他们用专业的眼光就看待我和我的partner这样的初心者,是有点苛刻,但学校当初的确声明过,这里是个严格的地方,没有任何的借口,任何一步的差错可以导致你全盘皆输。比如你在制作小塔的塔皮,失败一次就没有时间进烤炉,没办法按时完成。饼干错过几分钟,就是无法拿出去买的尾单。就是真正的全盘皆输,并且你只有一次机会。

那么多来进修的已经在当地开班授课的人,为了能够更好的精进学艺,和这样的人相比,我的拙劣就一目了然的暴露出来。我相信chef也可以感受出来吧,熟练程度。

还有一点,

chef们不仅仅教导技术,其实更多的是精神,和专业的态度。我好像有点明白了。我要哦从那个笔记记得最好的学生,努力成长为,能够完全掌握老师技术要领的人。以及,那种女王式的君临厨房的态度,要改变了,锅碗用过马上刷,迅速称量,筛分,快速延展,并且不能用力过猛,我紧张的情绪让我的partner多次看到我把液体溅出锅外。各种统筹规划,等烤箱的这个的时候一定要做其他准备,一步落后步步落后,好像大家都知道我很着急,都知道我不开心。

技术需要反复练习,但课堂只有一次机会,我并不想和其他人,我只是希望自己可以从容不迫。

对面的两个台湾女生做的真心好,听老师夸他们,真希望可以和她们好好交流一下。希望她们不会嫌弃我。。。

partner也是一个善良的人,总是安慰我缓解我的神经。今天日本的主妇阿姨还特别来鼓励我,每当这样的时候,我真的就感动的很想哭。。。

我其实很喜欢她们,很想和班里的朋友变成朋友,很希望她们也可以指导我,我感觉自己总是不得要领,我不想老师帮我做,我希望我能自己按时完成,如果没有chef帮我擀那几下塔皮,我的下场可能会更凄惨。

除了技术,还有对于厨房整理整顿清扫的3s,总是无法决定要怎样做的我,可能是个很好的机会让自己重新进入routing生活,让我好好努力一次,好好练习一次,好好的尽全力生活一次。

我还没有完全完全被打败,我很累,但我依旧有害怕有期待明天的巧克力sablee面团小塔,加上了甘纳许酱和果酱的装饰,还有硬糖杏仁颗粒的做法,感觉也是很hard的一天,但总是有期待。

即使30天希望都落空,我也要做一个不会被打败的超人。

一个在精神上永不放弃的人。一个懂得专业精神的人。

我从心底佩服在厨房内穿上白衣的主厨们。为他们致敬。

IMG_8655

我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