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总结

虽然是暑气将消的时节,但对于我来说,基本上可以说告一段落了。

去年十月份到今年九月份,时间嗖嗖儿地就过去了。

我的一年就是一个考试,一个面试吗?

虽然不想承认,但是事实上就是如此。两个小时的笔试,二十分钟的面试,判断一个人,啧啧。

但是除此之外还有更好的手段和方法么?大牛或者学校的推荐,国家的奖学金?过往的经历?

这么说来,似乎还是考试最公平。

嗓子哑的赶上那年了,只不过不是病毒性感冒,而是急火攻心,七窍冒火

不过老师们不问的,没有同情分,殴。

然后就是养身子,等结果,玩游戏。

突然特别失落,因为不知道路在何方。。。

路在脚下这种话好烦躁啊好烦躁。

image
是吧淘淘

倒数计时

这几天被无数的人问过,考的怎么样?

下周一的下午才是考试的正式时间。

我有习惯在感到心虚的时候写博客,不过这个“心虚”的定义是广泛的。高中的时候逃学了记日记,大学时候逃学了记日记,吃多了记日记,钱花多了记日记,考试成绩不好的时候记日记……

其实,还是在个人觉得某一天,某一件事情有纪念价值的时候写下来的感想罢了。

比如像现在,借着生理上的痛苦在家里面吃了看书,看困了睡觉,这个轮回不知道在今天重复了几次。所以一丝丝负罪感从内心深处幽幽升起。马路口,你今天学习了吗,在如此关键的时刻。

我讨厌倒计时,那只会让我更紧张,考试越来越近了,谁不知道呢?就算没有倒计时,还是会来的不是吗?自己已经无时无刻意识地一个问题,没有必要再刺激自己了不是么?

于是真的快考试了,曾经无数次想让时间停止的我现在更希望把时间留住。这样的生活,就要结束了吗?未来是什么样子的?几个月的过程最后就在那几个时间点上做个了结,时间,太狡猾了不是吗。

什么过程最重要,自古就有成者王侯的典故,最后还是结个那个果子重要。

可是我们也不是像农民伯伯那样,有那种看到果实收获时由衷地欣喜。按照现在的思想方式来说,成功了能说自己的心血没有白费,失败了却不代表说自己的心血白费了。这是怎么回事?首先我们没有实质上的收获,所谓的果实就是一个极为抽象的概念,除了那一纸通知书,几乎什么都没有。其次,失败了,可以意味着自己之前干的事情可以和徒劳划上等号了。那些都是安慰失败者的话罢了。

初中的时候,我曾经问过我妈,都说努力了一切都值得,但是没有结果,没有人会承认你不是吗,饶了一大圈,最后还是结果比过程中要不是吗?我记得那是那个时候第一次听到我妈对我说,你说的有道理。她没有办法反驳我。

我并不是社会进化论者,不是相信优胜劣汰的人,也不是那种冷酷地游荡在社会中的鲨鱼。可是比起冷酷,弱肉强食的信奉者,我更讨厌那种伪善者,因为他们没有勇气承认他们已经在身体力行的现实。

如果在社会上闯荡是不可避免的事实,那么你必须有承担结果高于一切的现实的勇气。这话并不是告诉大家的道理,而是说给自己听的。

我所恐惧的,其实不合格之后对于生活的选择。就像老大说的,不论怎样我对于自己的生活总有个基本方向的把握,但如果今天这件事是以不合格告终的,我不知道那个未来是什么样子的,因此我恐惧。

不合格就不活了,没有明天了,失望或是被失望了,丢脸或是被丢脸了,都无关紧要,而是未来的路,究竟要怎么走。

唯一的考虑的是,作为宿命论者的我,准备开始研究研究先人的朴素哲学原理了。

可是这个不是未来的路呀。

韩国文艺片是发泄的最佳途径

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不爱看电影,我走上看电影这条路也绝不是自己所期望的。大学三年级以前,对于电影的记忆都是跟着大部队前往电影院,或者小规模在学校的投影机上,以及自家的电视无意中播到中央电视台6频道欣赏的。意思就是说,从来没有自己的意识去看过某部片子。

但是,这个社会啊,不知道是从美帝回来的人都沾染上去电影院的毛病还是怎么的,非要让别人去看电影。于是我看了,于是我一部接一部的看了。理由很简单,因为妈妈单位发了电影院的充值卡,不看白不看。还不是自由意志啊……

到现在,自由意志的我去看电影的次数依旧很少,但对于我来说,已然是巨大的进步了。人嘛,习惯都是逐渐养成的。现在什么片儿上了,还是会去瞅一眼的。

虽然我是个极度怀旧以至于想要发明时光机回到19世纪以前的人,但对于影响的东西,有一种奇怪的洁癖,就算再被称为经典的东西很少会被看第二遍,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的东西,或者落后的东西,我不会看。东京爱情故事,没看过。

但是自从我看过肖申克的救赎之后,我感觉我对于电影的那根筋被什么东西挑动了一下子。开始有意识地去瞅一眼海报,大概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吧。偶尔也会自己下来看看黑天鹅这样的电影,也会有执迷的烂片子,也会问问大家的口味都是什么样的。

所以除了习惯以外,契机也很重要。

伊藤先生是个自称的电影爱好者。而且明显是那种被中国人民称为文艺青年的典范,什么文艺,什么小众看什么。最为不齿的就是美国导演斥巨资打造的动作科幻大片。托他的福,完美的平衡了国内的狐朋狗友们就是喜欢看大片的喜好,让我的可以均衡地摄入各种片目。

自从大学二年级的美学概论必修课以来,就再也没有机会欣赏过韩国文艺片了。

但是那位姓什么我忘记了但是曾经是官员即使当了老师还是有官场的那股风范的美学老师,怎么就这么重口味地跳了《收件人不明》这部片子,让我开始察觉到他的变态之处。不过正是因为他,我感觉自己已经不会再怵这类片子了,因为再怎么过激,也很难超越这个了吧……

情节记得模糊,但是少女把自己被美国人治愈的眼睛在被美国大兵猥亵的时候再一次弄瞎,住在房车里的永远盼着美国人给自己来信的韩国妇女和他的儿子,儿子打死了狗,割下了自己母亲的一个乳房……这些还是记得很清楚的。

我不想再去回忆,也无意再去看一次这个片子,虽然现在的我能看到更多,但是,过去了,就是过去了。

和金基德相比,李沧东也算是近年来韩国新派文艺片的代表人物了吧。一下子欣赏了两部他的作品(因为便宜),于是我崩溃了。而且是毫无预兆地崩溃了,弄得旁边的人不知所措,在此也感谢一下这位一直默默地守候最后成功挽救我的银……

《诗》(2010)和《密阳》(2007),这两部片子我比起金导演的片子,这绝对是全民向的片子啊。也许有很多人会觉得金导演不是金馆长的片子特别深刻特别能体现出韩美之间那种微妙的关系。但我就是讨厌国家片,这是个人的喜好问题。相比之下,虽然都是描写女性,但是这种在平凡之中没有所谓的国家问题的视角更能让我接受。我欣赏的顺序是诗在前,密阳在后。就算我看了很多豆瓣影评之后,发现我依然对诗抱有特殊的好感。两个片子被大家说成女性寻找宽恕和被宽恕的路,虽然我很讨厌这种类比,但导演的确有他的考虑,连贯性还是不能忽视的。

不过我还是要先说对于诗的看法。尤其是这部片子在我看完以后两天后,突然悟到了导演的用意的时候,觉得这部片子比之前给我的冲击更大了。全部片子的结构是对偶式的,从最初的和孙子打羽毛球再到最后孙子被警察带走的一起打羽毛球的场景,影片一开始的女孩自杀的河水的流动,但影片结束时的河水,全部是照应的。结束的时候我在想导演为什么要如此处理呢,不知所云。但这两天我猛然想到,这不是诗独有的一种韵律感和对偶么?电影全篇从杨美子开始参加诗的创作班开始,到最后结业式上只有杨美子一人完成了和老师的约定完成了诗的创作,而导演的叙事手法也是按照诗的独有的韵律性在进行的,并且很完整,不得不佩服导演的用心。

杨美子开始作诗,为了寻找老师所说的至美的东西。我注意到影片后半部分在诗的朗诵会上,老师的弟子嘲笑老师说,您竟然说过这种话,投射出诗的现状和现实中人的生存现状。但杨美子一直按照老师的教诲和自己的意志在寻找美的东西,即使自己的人生有那么多的坎坷。杨美子的确是个漂亮的老女人,她从不避讳,也从不拒绝别人给她的赞美,无论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她的美和善和自然,让看护对象对她产生了邪念。也同时按照大家的想象,她最后同意了看护对象的要求,但她是不是一开始就是为了钱,有待商榷。如果真的是为了这个目的,杨美子应该直接在事情发生的之前就提出要求,而不是选择在最后被逼无奈之下重新到访,甚至在最后也没有告诉看护对象自己的困境,唯一一次她的自我释放,就是在浴室中的哭泣,这种可以被称为坚强的东西,是一种对自我意志的贯彻。从杨美子身上,我看到了很多。她的生是如此美好,虽然她经历了坎坷,虽然她被别人永远看作是半疏离的状态,但她凝视自然的每一个的镜头,都让我觉得这个生命的生是如此的美好。是不是善很难说,但是那种真的,真挚的心灵,一直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

她和孙子的关系,我想她是溺爱着他的。他虽然很讨厌她,但他也知道她为他付出的。所以那种沉默的关系,比大打出手的家庭暴力,更让人觉得无比真实。他的孙子可以是个被宠坏的孩子,也同时是个没长大的孩子,也是个听话的孩子,也算是爱自己外婆的孩子。他和她之间的沉默的处理,是让我真心佩服导演的另一个地方。以至于最后是不是她告发了她的外孙,很难判断。因为她平静,她一直都平静,除了唯一一次对自己孙子的发作,也是以最后帮他熄灯而结束的,可见她有多珍惜他。因此,如果是她,她会平静,因为她知道这一切会来,如果不是她,她也会平静,因为她也知道这一切会来。

她最后完成了一篇出色的诗作,是告慰女孩的在天之灵,是替自己的孙子缅怀女孩,又或者是为自己的生找到安息的场所。是导演为大家留下来开放性的思考问题。

不能不说,我把自己和这位老女人的某些部分重叠了,以至于在看完电影很久没办法解脱出来。我对于杨美子对于至美,至真东西的向往深深地产生了共鸣感。《诗》也带给我很多问题,追求至美等待我的是怎样的人生?在艰难乱世中寻找至真的代价,实现心灵的圆满的结果又是什么。

我想如杨美子一样生活,我觉得那正是我追求的,那种平凡的,坚韧的,执着的,自我意志的贯彻。如她人生般的那样,像赤艳的花朵一样强烈而炫目。

老大,你可以自由操作了

还有各位,如果注册了这个网站,说不定可以成为投稿者哟~如果你愿意……

wp的运作可以参考松鼠会,当然松鼠会就是得了德国的最佳独立博客大奖所以才受到关注的。web2.0时代的博客嘛,一般是管理员,投稿者,订阅者组成的……

其实我一直在犹豫,这个博客到底要变成什么样子才好,不想被好多好多的人知道,但是又希望和自己喜欢的朋友们交流。不拘泥于某一个领域,可以搞笑,但绝不恶搞,不恶俗(当然本人的笑点有时候呗称为恶俗)。。。

就让鄙人再接着考虑考虑吧……

=–=–=–=–=–=–=–=–=–=我是分割线你看得见我么-0-=–=–=–=–=–=–=–=–=–=–=–=–=

昨天考试就不提了,我算是为国争光,英语挂科了(惨淡),尤其棒子先生对我的冷淡让我感到考场的温度比那强大的冷气还要多下降几度……我只期望他没看到我……他就是没看到我(苦笑)

热脸贴冷屁股(注,俗语,但不恶俗)的事情估计谁都遇到过,有的是真的,有的是自己过分敏感。但总体上来说,当自己特别期待别人回应的时候没有得到自己预期的他人的动作的时候,通常会出现厌恶他人或者厌恶自己的状况,我基本上是后者。之所以说寂寞主要是觉得为什么没有和棒子先生形成友好的关系呢。身边很少棒子先生和小姐,与其说有偏见,不如说我怕他们对辫子国的我们有不好的印象。所以,我很困惑。当然,遇到很热心的棒子小姐我也会真心对待,只是对于这个族群,留给我的还是无限的迷。而欧洲,美洲的子民们,汉堡包,奔驰,棍子面包,巧克力,格林童话…哪个国家我都没有真心想要了解过,所以也只是现在没有困惑而已。

-0-0-0-0-0-0-0-0-0-0-0-0-0-0-分割线是我一个一个敲出来的不是复制粘贴哟-0-0-0-0-0-0-0-0-0-0-0-0-0-0-0-0

之前的博文里面写过,我觉得全世界都一样,的确,这个无关全球化,有些事情是共通的,但是有些事情是很难理解的,当然不理解就很难接受。让我赤裸裸地去接受一个国家的文化而不去了解它的历史和它的人民它的语言的话,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我不是那种积极接受的人,但也不是固步自封闭关锁国的类型。我向往客观地对待每一种文化,即使你有偏见,你也明白你的想法也许是由于偏见形成的危险性。

就像棒子国的朋友们一样,dodo说她到了韩国也很难交到韩国朋友,我想她的意思是真正呐能够交心的朋友。我能懂,但在国外的各位包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如果交到了,顶多是同在他乡异地的本国的患难弟兄,所以患难见真情。少数族群在大环境中的凝聚力越发增强(但是北京人这点挺弱的,有待考察)。我交到了伊藤先生这个朋友,实属不易,但我们之间也有很多很多的异文化理解的问题,也因此理论过无数次(其实是吵架),而我也很感谢他最后都让着我,但我也希望他能真诚地去体会一下我的意见。另外,原来日语课上的mizhelle和Elizabeth,和她们的关系也可以算是很近了,一起远游,交换礼物,互相鼓励……我也很感动能在这边遇到像她们这样的人。

所以,这个世上其实还是有很多伊藤先生的,只不过需要我们去发现。而且个人的感受是,当你真正敞开心扉试着去接纳一个人的时候,别人能够有所感觉的,这个,还是在哪都一样的。

不论如此,同在霓虹国的棒子和辫子们其实身份都差不多,都是异邦人。昨天阅读了关于城市农民工生存现状的报告。80后的农民工,城市流动人口,没有劳动技能,不愿返乡,未婚先孕,每年回家不到2次……这种态势俨然是18世纪工业革命时候的场景再现……历史是循环的,可是看的清愿意看的人却又是极少数。突然想到妈妈曾经跟我说过的话,你看看身边的年轻的农民工,你将来到了国外别人也是这样看你的。这句话是否有失偏颇姑且不论,只看她说到的值得回味之处。的确,作为外来人口来说,我的身份就是和他们有什么不同呢。他们为了获得他们所想象中的体面生活奋斗着,我难道不是吗?虽然各个地方的年轻人都在“奋斗”,但不在故乡的感觉,不是在安乐窝里面的人可以想象的,这与温饱无关。以我的看法,就好似皮埃尔布迪厄所说的社会场域一样,我们必须用我们所掌握的资源和特质去赢得社会场中更多人的认同,同时还要平衡自己在本国社会场域里面的身份的问题,否则,很有可能就迷失了。当然,我觉得在外漂泊的流动人口有很多人都游走于迷失的边缘……

能够阻止这个问题的方法不是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信息时代的即时通讯设备和社交网站上面,而是更多的去阅读。我依然相信,阅读可以带给我们尤其是在信息的大航海时代中一叶扁舟式的恬静。我也没有做到这点,但我仍然愿意努力……

我看奥运

听着像不像中小学生的演讲题目或者高中生的作文全国大赛的题目?

不过我确实想对于奥运的开幕式和这几天大家在微博上讨论的话题写一点自己的看法……

看起来特别老套的开头……没办法!我是为了考试!!!虽然考试没有“写博客”这一项,但是全部的全部都是小作文啊大作文……

首先先说说开幕式。今天早晨在半梦半醒的状态下看了自己鬼使神差地录下来的开幕式,无删节版的。我看的松散,导演排的也松散。我对于开幕式的整体感觉就是,这的确是按照英国人的意思办出来的具有英国特色的开幕式啊。英国人的所有优秀的值得炫耀的部分几乎都没有落下淋漓尽致地被展现出来了。各个时代的不同的特色,各个时代中的名人,都在开幕式上露了一回脸。虽然全世界都认识这个曾经的日不落帝国,但今天全世界又重新认识了它一下,借由奥运会的形式。

微博上有不少网友在把伦敦开幕式和中国开幕死相比较,说好的人很少。而且不仅拿出海外游子的评价,连土生土长的英国人都被搬出来扮演了一次用在我国的语境会被称为“汉奸”的角色——强烈深刻批判本国的奥运会。诚然,这样的人,在哪里都有,受众的分布也永远会像斯图亚特=霍尔说的那样,有抵抗的,有折中的,也有妥协接受的。因此这样的行为只不过能证明的是某一群人的某一种看法罢了。到底开幕式如何,各位看官心里自有分寸。对于我来说,奥运会的开幕式,只要把本地本国特色展现出来,这就足够了。至于哪里比哪里好,哪里比哪里不足,多少年才轮回一次,其实也没有那么重要不是么?我觉得伦敦开幕式很好,但并不等于我不喜欢北京开幕式,雅典开幕式,悉尼开幕式,每个地方都是不同的,奥运会的开幕式在不同的国家举办,抛开后来渐渐成为主要考量因素的经济增长以外,最原始的也就是所谓增强某一个国家的凝聚力,让世界认识这块土地,不是么?所以,就算开幕式里面夹杂着宣传政绩的NHS,医保政策难道不表明这是导演或者市长的可爱之处么?明眼人都能懂的事情,不可能导演会不知道,但或许这就是他们心目中值得骄傲自豪的地方呢?用自己国家的意识形态去审视其他国家其他区域的事情,得到永远是你想要的结果。另一方面,北京奥运会上动员的大量武警战士,消耗的人力财力,不也是一种共和国民主集中制的体现么?那也是我国特色不是么?那也是伦敦人英国人想也得不到的壮观场面,虽然我不知道人家到底喜不喜欢。

虽然有时不能完全了解其他国家人民的思考方式和风俗传统,但我是很喜欢北京开幕式最初的那个倒计时的场面。毫无疑问的,那是只有中国人才能做得出的恢弘场面,那种团结的集体意识是动人心魄的。北朝鲜虽有意志但缺少艺术性熏陶和充足的财力支持。我以为那个时候的确让我有一种民族自豪感,那是只有中国人才能做到的,中国的军人才能为国家做到(无讽刺意味)的伟大的付出!后面的泼墨山水画也让我记忆犹新。唯一让我觉得有点遗憾的是,我并不太喜欢北京的点火仪式。相对的,悉尼的水中点火,以及希腊的骑手骑马登上火炬台马儿险些摔倒的场面,都深深地印在脑海中。没错,每个国家,每届奥运会开幕式和赛事,总是有值得我们记忆的地方。伦敦奥运会,莎士比亚的名台词让我为之心动,有机的乡愁的田园风光,19世纪的工业革命,20世纪疯狂吸收美国大众文化的工人阶级的后代们,这些历史阶段都让人历历在目,提示着英国作为传统的资本主义国家,它的每一步的发展。而我也惊奇地看到了曾经柏林爱乐的首席西蒙塞缪尔和憨豆先生的配合,披头士的演奏,万维网的创始人,这些也能让我感受到英国,他曾经有过那样令人着迷的魅力。

那段朗读让我想去读莎翁的原著了,啧啧,古英语……

钢铁时代,工业革命,你带给了这个世界什么……

 我还真不知道www是英国发明的,美国人发明互联网的倒是挺有名……

很多人都说现在英国已经不行了,尤其是年轻一代。朋友在纽卡斯尔?也是如是说。但开幕式上,我发现导演运用了大量的人力,他们并不是为了表示出像中国那样的整体感,而是让我有一种每个人都有不同,大家聚在一起的一种人性关怀。说到人性关怀,导演让很多残障人士也参与到开幕式中,看到他们激动开心的面容,你不能不钦佩导演的用心。同时,让我看到希望的是,这次开幕式里面有大量的儿童参与了表演,孩子代表着希望,有孩子就有明天,有希望。如果我所说的一切还没办法证明我所说的人性关怀,那我只能认为你的理解和我有偏差。最后,众人一起点燃火炬的方式,是不是也让人反思一下,在资本体制中个体自由的环境下,市民或者国民是不是也要考虑为社会一起做出点什么。

开幕式各有千秋,各位看官没必要那么认真,白岩松师哥也得允许他爱国。但我多看越南菲律宾日本几眼也不能把我当场剐了我的双目给我扣一顶叛国的帽子不是?

 

再谈到比赛,其实所谓体制,哪个国家没有体制,我就不信别的国家没有体制问题。写篇论文搜集资料大量论证的结果说不定中国特色还是有可取之处。运动员沦为牺牲品,在中国做事,凡事要有个心理准备,大家都是茶壶里煮饺子——心里有数。当然,我完全不反对有人拿这个做文章,毕竟捅出来就有改变的希望,但我只愿不要让当事的运动员再次受到伤害。大家都知道,经济发达的地区,体育实力必然强劲。为落后的地方安排一两个名额本无可厚非,但是要懂得变通,当下是省之间的调和重要,还是国家荣辱重要。其实对于国家来说,当然是前者,所以当事的运动员就要做好心理准备,既然有机会就去,想再多也没有用。不过没去的人也的确该喊冤,尤其是在中国体制下,不出成绩就没有出头之日,运动员是吃大锅饭而且还好死不死的几年一次的看绩效的公务员,丢了机会谁都难受。来了没出成绩的呢,抓紧联系,说不定几年之后又是一条好汉子呢。举重队的事件也只能证明领导的愚蠢罢了。

体制的事,我们在内,但不在核心,所以永远不知道到底是个怎么回事。当然,如果体育总局愿意把全部流程公布出来接受人民检讨,说出自己的理由,也不一定是件坏事。遇事不要躲,关键要看怎么处理,正所谓,公关危机嘛。

中国的事基本上想说的都说了,本来重点要议论一下所谓的运动会。应为的翻译是游戏。人类从远古开始就一直酷爱游戏。索绪尔,罗兰巴特的语言学和神话学都明确地说明了我们的社会就像是一场游戏,我们各司其职,构造清晰。但是人类偏偏更向往这种重新制造出来的规则下进行的所谓的竞技。在游戏中,参与者获得了表演的机会,和他人竞技,同时也和自己竞技。而观看者,也获得了临场感,将自己的真实情感带入到比赛中,释放自我,但不具有任何的危险性,是最保险的娱乐和放松方式。尤其当大众媒体,收音机,电视机,转播车,转播卫星的发明,让不在现场的人也可以获得和在场的人相类似的感情。但是通过媒体接收到的信息,也是二次的情报,摄影机的角度,解说员的语调,每个镜头的处理,都带有一定的目的性。媒体前的观看者也许会遗漏掉他们本来关心的部分,而不得不追随着镜头和声音去感受他们所认为的真实。

 

歪不下去了。。。早上翻译成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