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文艺片是发泄的最佳途径

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不爱看电影,我走上看电影这条路也绝不是自己所期望的。大学三年级以前,对于电影的记忆都是跟着大部队前往电影院,或者小规模在学校的投影机上,以及自家的电视无意中播到中央电视台6频道欣赏的。意思就是说,从来没有自己的意识去看过某部片子。

但是,这个社会啊,不知道是从美帝回来的人都沾染上去电影院的毛病还是怎么的,非要让别人去看电影。于是我看了,于是我一部接一部的看了。理由很简单,因为妈妈单位发了电影院的充值卡,不看白不看。还不是自由意志啊……

到现在,自由意志的我去看电影的次数依旧很少,但对于我来说,已然是巨大的进步了。人嘛,习惯都是逐渐养成的。现在什么片儿上了,还是会去瞅一眼的。

虽然我是个极度怀旧以至于想要发明时光机回到19世纪以前的人,但对于影响的东西,有一种奇怪的洁癖,就算再被称为经典的东西很少会被看第二遍,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的东西,或者落后的东西,我不会看。东京爱情故事,没看过。

但是自从我看过肖申克的救赎之后,我感觉我对于电影的那根筋被什么东西挑动了一下子。开始有意识地去瞅一眼海报,大概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吧。偶尔也会自己下来看看黑天鹅这样的电影,也会有执迷的烂片子,也会问问大家的口味都是什么样的。

所以除了习惯以外,契机也很重要。

伊藤先生是个自称的电影爱好者。而且明显是那种被中国人民称为文艺青年的典范,什么文艺,什么小众看什么。最为不齿的就是美国导演斥巨资打造的动作科幻大片。托他的福,完美的平衡了国内的狐朋狗友们就是喜欢看大片的喜好,让我的可以均衡地摄入各种片目。

自从大学二年级的美学概论必修课以来,就再也没有机会欣赏过韩国文艺片了。

但是那位姓什么我忘记了但是曾经是官员即使当了老师还是有官场的那股风范的美学老师,怎么就这么重口味地跳了《收件人不明》这部片子,让我开始察觉到他的变态之处。不过正是因为他,我感觉自己已经不会再怵这类片子了,因为再怎么过激,也很难超越这个了吧……

情节记得模糊,但是少女把自己被美国人治愈的眼睛在被美国大兵猥亵的时候再一次弄瞎,住在房车里的永远盼着美国人给自己来信的韩国妇女和他的儿子,儿子打死了狗,割下了自己母亲的一个乳房……这些还是记得很清楚的。

我不想再去回忆,也无意再去看一次这个片子,虽然现在的我能看到更多,但是,过去了,就是过去了。

和金基德相比,李沧东也算是近年来韩国新派文艺片的代表人物了吧。一下子欣赏了两部他的作品(因为便宜),于是我崩溃了。而且是毫无预兆地崩溃了,弄得旁边的人不知所措,在此也感谢一下这位一直默默地守候最后成功挽救我的银……

《诗》(2010)和《密阳》(2007),这两部片子我比起金导演的片子,这绝对是全民向的片子啊。也许有很多人会觉得金导演不是金馆长的片子特别深刻特别能体现出韩美之间那种微妙的关系。但我就是讨厌国家片,这是个人的喜好问题。相比之下,虽然都是描写女性,但是这种在平凡之中没有所谓的国家问题的视角更能让我接受。我欣赏的顺序是诗在前,密阳在后。就算我看了很多豆瓣影评之后,发现我依然对诗抱有特殊的好感。两个片子被大家说成女性寻找宽恕和被宽恕的路,虽然我很讨厌这种类比,但导演的确有他的考虑,连贯性还是不能忽视的。

不过我还是要先说对于诗的看法。尤其是这部片子在我看完以后两天后,突然悟到了导演的用意的时候,觉得这部片子比之前给我的冲击更大了。全部片子的结构是对偶式的,从最初的和孙子打羽毛球再到最后孙子被警察带走的一起打羽毛球的场景,影片一开始的女孩自杀的河水的流动,但影片结束时的河水,全部是照应的。结束的时候我在想导演为什么要如此处理呢,不知所云。但这两天我猛然想到,这不是诗独有的一种韵律感和对偶么?电影全篇从杨美子开始参加诗的创作班开始,到最后结业式上只有杨美子一人完成了和老师的约定完成了诗的创作,而导演的叙事手法也是按照诗的独有的韵律性在进行的,并且很完整,不得不佩服导演的用心。

杨美子开始作诗,为了寻找老师所说的至美的东西。我注意到影片后半部分在诗的朗诵会上,老师的弟子嘲笑老师说,您竟然说过这种话,投射出诗的现状和现实中人的生存现状。但杨美子一直按照老师的教诲和自己的意志在寻找美的东西,即使自己的人生有那么多的坎坷。杨美子的确是个漂亮的老女人,她从不避讳,也从不拒绝别人给她的赞美,无论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她的美和善和自然,让看护对象对她产生了邪念。也同时按照大家的想象,她最后同意了看护对象的要求,但她是不是一开始就是为了钱,有待商榷。如果真的是为了这个目的,杨美子应该直接在事情发生的之前就提出要求,而不是选择在最后被逼无奈之下重新到访,甚至在最后也没有告诉看护对象自己的困境,唯一一次她的自我释放,就是在浴室中的哭泣,这种可以被称为坚强的东西,是一种对自我意志的贯彻。从杨美子身上,我看到了很多。她的生是如此美好,虽然她经历了坎坷,虽然她被别人永远看作是半疏离的状态,但她凝视自然的每一个的镜头,都让我觉得这个生命的生是如此的美好。是不是善很难说,但是那种真的,真挚的心灵,一直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

她和孙子的关系,我想她是溺爱着他的。他虽然很讨厌她,但他也知道她为他付出的。所以那种沉默的关系,比大打出手的家庭暴力,更让人觉得无比真实。他的孙子可以是个被宠坏的孩子,也同时是个没长大的孩子,也是个听话的孩子,也算是爱自己外婆的孩子。他和她之间的沉默的处理,是让我真心佩服导演的另一个地方。以至于最后是不是她告发了她的外孙,很难判断。因为她平静,她一直都平静,除了唯一一次对自己孙子的发作,也是以最后帮他熄灯而结束的,可见她有多珍惜他。因此,如果是她,她会平静,因为她知道这一切会来,如果不是她,她也会平静,因为她也知道这一切会来。

她最后完成了一篇出色的诗作,是告慰女孩的在天之灵,是替自己的孙子缅怀女孩,又或者是为自己的生找到安息的场所。是导演为大家留下来开放性的思考问题。

不能不说,我把自己和这位老女人的某些部分重叠了,以至于在看完电影很久没办法解脱出来。我对于杨美子对于至美,至真东西的向往深深地产生了共鸣感。《诗》也带给我很多问题,追求至美等待我的是怎样的人生?在艰难乱世中寻找至真的代价,实现心灵的圆满的结果又是什么。

我想如杨美子一样生活,我觉得那正是我追求的,那种平凡的,坚韧的,执着的,自我意志的贯彻。如她人生般的那样,像赤艳的花朵一样强烈而炫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