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的孩子雨和雪

20120728-005409.jpg

7月21号,也是这部电影的首映,和伊藤先生一起去看了。


第一次认真地看了导演的名字:细田守。通过先生细心地介绍,我才知道跨越时空的少女和夏日战争都出自于这位导演之手。人设是庵野秀明,于是能清晰发现EVA的人设痕迹。线的运用,刻意突出钢笔的笔触。整个电影的背景设置淡淡的,以饱和度较低的浅色和暖色调为主,除了在两个关键转折点处也就是老狼,狼爸爸(姑且称之为老狼)之死,以及暴风雨中花去寻找雨时的场景充满了昏暗,其余的部分总能让你感受到生的美好。

在这里剧透感觉挺无聊的,但是上面还是小小地透露了一点。伊藤先生觉得这是这位导演的杰作,”巨作”,不过我觉得和我印象中的龙猫相比,还是逊色了那么一点。


然而能在如此浮躁的社会中重新开始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真正充满人文关怀的去看待这个问题的人,其实已经很少见了。伊藤先生在电影中看到的是自然和人类的关系,看到的是动物通过读书来完成认人间性,人类通过读书来使自己生命变得完整。雨和雪最后的选择透视出人间性和自然性之间的矛盾解决。。。在这里就不再翻译先生的博客了,总之先生的思考是有深度的,嗯嗯。


于我,看到先生的博客,大呼「啊啊,的确是这样的,我怎么没发现呢」的时候,再一次回顾了这部影片,那么我看到的又是什么呢?


首先是家族间的羁绊。


家族爱,电影永恒的主题死亡,爱情,战争中,虽然没有提到这个部分,但每每出现大打亲情牌的电影,无疑是颗重磅催泪弹。但是这部电影,在我心中却是一部异色的作品。

没有别扭的家族纷争,花的全部就是雨和雪。她所做的一切,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她和狼的宝宝。母爱的伟大,在这部片子里体现的淋漓尽致。其实,她完全可以丢弃这两个孩子,尤其在狼爸爸因为事故去世之后。现实就是这么残忍,外界的眼光,单亲抚养的艰难,没有任何理由让她坚持下去,除了爱。听起来觉得特别的别扭和矫情,除了爱。

可是母爱就是如此伟大的东西。搬到与大自然最接近的山脚下,自己自足,花做了她能做的全部牺牲。她可以去完成学业,找一份工作,找一个真正的人类,可是她没有。她接受了命运的安排,她爱他,爱她们的孩子,她要把他们抚养成人。

这些桥段在哪里都似曾相识,但故事的开展和高潮部分慢慢让我觉的这个故事的展开有番趣味。首先,渐渐长大的雨和雪的性格的变化。一个逐渐亲近与人类社会,一个亲近与自然社会,两个孩子的成长竟然如此截然不同的发展,其实让我颇有些意外。也许是独生子女的缘故,觉得在同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自然有着相类似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但其实不尽然,更何况,是半人半兽的种族。在高潮部分,暴风雨来临的时候,花并没有选择去学校接留在体育馆里的雪,而是选择去深山中寻找雨。她明明知道雨对于山中的环境已经十分熟悉,但她还是决定去找他。我相信这是她的直觉,她觉得如果这次不去把他找回来,也许真的就见不到面了。另一层的解释是,毕竟学校的环境是让作为人类的花能够心安的地方,大自然的不可抗拒的力量让她为雨担心,这个时候她忘记了雨也是狼的这个身份。

最后,雨救了花。当他默默离开花的时候,花喊出了让我最难以释怀的一句话。

「不要走,我还什么都没有给你。」

那个时候,也是唯一一次,雨回身,露出了不舍的神情,那是不属于狼的,属于真正人类的关爱和不舍。虽然他最终还是选择离去,但这个时候也意味着花的一个思想变化的成熟,她明白了雨自己的选择,她唯有相信自己的孩子,在内心默默地为她祈祷,这就是她能够为他做的。
我不知道导演和脚本是在什么样的人生体验中编写出了这句台词,但它真的真的深深地触动了我。

整部作品都在写花作为一个单亲母亲,狼的孩子的人类母亲是多么含辛茹苦地养育她们,花的心里除了孩子没有其他。她的全部已经都给他的孩子啊。但她最后喊出的那句话也绝对不是场面话,我相信,那是真正的母亲的心声。
因为自己的经历,所以这句台词可能比任何人要感触深切吧。我依稀记得妈妈对我说过类似的话。为什么,当我觉得我已经无以为报的时候,对方仍然觉得对我有所亏欠,对我还有远远用不尽的好,用不尽的爱。
正是如此,我很感谢我的母亲,我想我学会了爱,学会了怎么真正去关心别人,爱别人,只是可惜的是还没有特别会怎样去爱自己,因为那是未曾被教过,未曾被示范过的事。

当然,电影不能面面具到,能把某一个方面,某一个点讲得透彻已是不易了,这部电影于我至少做到了百分之七十。
伊藤先生理性的分析让人折服,而我只是浅浅地说说自己对影片的肤浅的观感而已。

而且我绝对相信这个导演一定会拍出更加出色的作品,一定。
推荐度。。。。三星半(你说了这么多才三星半。。。没办法苛刻嘛,三星以上就可以去看了!)






























食言

所以我肥了。(冷)

从今天开始,会陆陆续续在博客上放日语的文章,之前考虑到订阅的各位,觉得日语文章是不是应该出现在另外的地方比较合适,以及是不是设置密码会更好。但由于懒惰的人,再加之以后归档的不方面,就暂且先放在这里,如果以后老大子童鞋或者我研究出了更加人性化,友好的界面的话,我会立刻做出改进的。

所以抱歉了各位。

日语文章不是心情日记,也不是杂感,虽然日语的名字叫做草稿。但是是作为研究的草稿而设置的名称。就算写成word文档,如果有个一万电脑down掉了,我的心碎的不知道哪里的保险公司可以陪……放在这里,第一可以给能看懂日语的想要议论的人看,第二,其实也是最主要的目的是希望伊藤先生能直接作出回应或者搬下去给我改正语法错误。当然,这里写的文章,意思不能做参考,语法也是漏洞百出,是名副其实的草稿。二次加工之后,我会做出标记,这样也有助于学习和加深理解……

快考试了,各位多担待吧=o=

放心,以后中文的料也会很足的,抽……

我住的阁楼上没有空调,就这样,夏天来了。

隔壁之一的邻居,每天清晨都会起来摆弄他的花草,犬吠声不绝于耳。隔壁之二的邻居,与其说是邻居不如说是片菜地,一个农民爷爷一个人开着一台推土机在菜园子里忙忙碌碌,尤其到了傍晚,有机肥料还是无机肥料的味道就会自然地飘进我的屋子,那感觉,好像又回到西北旺镇上,回到百旺茉莉园,每天晚上闻到的六里屯垃圾焚烧站的腐烂质的气味。

对于我来说,世界哪里都是一样的,哪里都是大同小异的。同样的事总会在不同的时空中重新上演。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琢磨过自己的博客的定位。所谓的定位,就是写什么,怎么写。因为这个开放的空间,不知道什么时候你熟悉的人就会看到即使你不大肆宣传不在各个地方关联,想知道你的人,总能找到你。所以以防万一,戴上面具聊些无关痛痒的话题,再也不像曾经的自己那样,整天对着考试抒怀,抱着自己的那点小忧伤进入一种病态式的自恋情结中去。

 

然而人没有改变,写出来的东西也很难有太大的变化。之所以以前和以前的以前的文章有所不同,并不是在于写了什么,有没有自己的情绪,写到了哪些事,哪些景,而是在于,心境的变化。无论写什么,透出来的,就是你所想,就是你的人。

 

写什么无所谓,但我从过去到现在为止,于自己的心没有过半点虚假。虽然我深知网络的恐怖,但为了让别人认为你是那样的人而写的东西,怎么读起来都会让我消化不良。大千世界,你到底想要迎合谁呢。隐瞒或许有,但是隐瞒不等于欺骗。虽然现在的我觉得隐瞒也是一件麻烦的事。所以索性什么都不去想,看到什么就写什么,想到什么就说什么。真实的社会里的我们被教育的事是逢人便说三分话,在虚拟空间里,你还不能畅所欲言么。

 

诚然,网络的匿名性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可靠。即便不说出真实姓名,也总有一种危惧让你觉得会被发现,被审阅。

但那又奈我何。尤其是我。

 

对社会没有怨言,对制度没有反抗,对人生没有抱怨。除了在真真的小宝宝死掉的时候说了一句怎么会这样子以外,很少的时候会对社会上的种种不平之事有那种满腔的愤懑之情。不错,我出生的家庭并不是贫困家庭,也不是低保户,有车,有房,可以享受政府的优待。也许正是这些养成了我的世界观。我从来没有想过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这个社会,我也不相信民主的力量会使这个世界更好。对于这样的我来讲,真正的奇迹在于,拥有这样那样纯粹想法的朋友。我在他们的眼里绝对是个顺民角色,绝对的服从者,甚至也许在某些时候会让他们觉得他们的存在就是来改变像我这样的人的思想和生活的,又或许对于对我表示由衷地,看不上。

但是很抱歉,曾经我也想热血,只是我怕,我怕被伤害,我怕被伤害之后,有人会因为我而受到更大的伤害。全世界的事都与我无关,我在乎的,只是我身边的,对我来说很重要的人。我的世界里,没有现实世界,没有现实社会,只有我和身边的人。

所以我有我的坚持。觉得我没有主见的人可以远离我,觉得我没有立场的人也可以疏远我,包括那些误解,诽谤,流言蜚语等等等等。我所能做的,就是在我所珍视的人受到挫折的时候,做我力所能及的事。我唯一能保证的,只有这个了。

可是就是这样的我,看起来没有任何立场的墙头草,却是有一种人让我所不齿的。是的,我讨厌一切虚伪的伪善的东西。这个世界上,或邪恶或善良,但就是不需要伪善,即便这个世界上灰色要远远多于黑色和白色。

 

大昱在大学的时候跟我说过,我觉得你跟我们不是一个世界的。并不是说你不愿意理我们,而是你有一个自己的世界,你总是在自己的世界里徘徊着。现在每每想起这句话,就觉得自己真的是这样的人,然后脑子里就会出现一个坐落在云端的城堡……

 

我想要到自己的世界里面去……或许这话说出来感觉特别有自杀倾向……

第三次

虽然我的日志坚持了6年之久,但是看了看统计的数量却只有189篇文章。

就好像我从初中就开始用的日记本一样,到现在,还有三分一的空白。

喜欢的人也从小学开始一直持续到现在,但是这中间也出现了很多支插曲。现在终于要鼓足勇气向内心中的理想像说句沙洋娜拉,可惜不知何日的清晨又皱着眉头大喊,拜托大哥你不要再出现了,我下次去那个叫什么宫的地方给你捧场还不行么。

追的星一共变过三四次,不过不管怎么说,现在喜欢的也快进入第七还是第八个年头了。

 

看上去,我是个可以被称得上是有坚持的人。但是仔细分析一下,这样的行为是不是也可以称得上是散漫呢?文章中常常出现“几十年如一日”的用法,有的时候就是坚持的同义替换。然而在我的情况的语境下,这样的互换是不能成立的。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时间的蹉跎,这种所谓的坚持是很难显现出来的。

 

急功近利的做的事情没有一件有好结果,临阵抱佛脚的事也少有妥帖的。曾经和mo君议论过,这种单线程的处理速度,没办法适应现在多任务的今天,有被淘汰的危险。可是人类没有被抛弃一说,只不过你没有合适的坑位罢了。

单线程和散漫其实没有什么太大关系,我只是想说,慢慢来和简单这样的处事原则也许真的没办法让一个人能够自如地在社会这汪浑水里驰骋。

 

有时候觉得这是给自己找借口,为自己的散漫为自己的无效率开脱,但是坚持了6年的日记是不是也可以证明一点什么,从高中开始到现在的日语学习是不是也可以说明一些东西?

很遗憾地是,选的路不是每一条都是慢车道,好多都是快速通行,甩站,区间,直达,特快,神舟七号……

最后一次找老师的会谈,老师又像第一次那样问我你行不行啊……不知道笔试能不能通过,通过了也不知道能不能顺利面试。老师太犀利了,虽然十万分不愿意用这个流行词汇,可是他真的是连词都不选一选上来就直戳要害。如果我当场哭出来估计又要减分了……

路漫漫其修远兮……下句我忘了。

 

 

昨天读了关于archive的论文集,收获很大。

终于开始明白现在在人文学界很关注的archive到底是怎么回事,也明白了老师为什么努力开展对于这个东西的各种项目。。。

archive应该是档案学么。。。我还真不知道耶。。。

不过老师研究的东西不是这个东西应该怎样分类。。。而是更宏观,把知识全部数字化,成为人类的公共财产的问题。

但是把知识数字化,公共化,不仅仅是某一个学科的任务,所以这个计划肯定是横断所有学科的,跨学科的项目。

不过现在的阶段只是起步阶段,前阵子谷歌的诉讼问题,知识产权的保护的问题,保存介质也就是物理层次的问题,以及文化层面的争论等等,对于知识数字化来说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个人的看法是,不想活到那一天。。。虽然也许是人类历史上很伟大的那一天。。。不管怎样,我喜欢活字的世界,我对于古登堡于这个世界的贡献依旧是满怀崇敬之心。即使good reader可以任意剪裁书籍,可以做书签,可以做笔记,即使kindle可以不费眼睛,我还是喜欢纸张的感觉,我还是热衷于收集各式的书签……

所以在科学技术颠覆人类感觉和接受知识的方式的同时,我应该如何面对这样的现实。

就像前两天大嘴兄弟说的某个人的理论是我们就是数字时代的移民(当然父母那代就像是难民=o=)

我很固执地选择了坚守书籍阵地的这个想法。虽然我也使用电子设备且频率不低,虽然我知道大势所趋,倒行逆施的事是做不得的(说的自己好像台独分子),虽然这个世界会变的一个个马赛克孤岛的可怕态势……

不过更多的朋友应该是积极乐观地支持吧。

可是我就是害怕这个世界变成一个样,我们都变成像DNA里面一小段一小段的编码……我们是有机的,世界也是有机的整体。多元化不等于碎片化。

我知道自己的逻辑不好,经常还没有论述完一个问题就开始论述另一个问题,以至于被某人说完全不明白你在说什么。我知道自己的这个毛病,但是想改起来很难。也许正是因为这样,我才不愿意让自己进入更加碎片化的进程里面,思想碎片化,时间碎片化,知识碎片化……

 

结论就是我应该看不到全世界人民地球村的那一天,也不会看到机器和人类融合的那一天,于是我就放心了,我就在这个过程中做个看客,偶尔参与一下就好啦,啦啦啦。

 

也许在东京这一年是我这辈子不对24年来最开心最幸福的一年吧,虽然是应试但是都是自己喜欢看的书,可以不用去学校,也有理由整天呆在咖啡店里学习,看书,不用考虑其他任何的事情。

不过一想就睡不着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