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说了一个谎


前几日看到大学恩师说博客的重要性,我特别评论一下,老师我也有在继续写博客。

image

其实好像已经快半年了。 按照房间的标准来说,估计灰尘不少,蛛网不多,打扫打扫应该又可以迎客了。

 

我看到其实很多好朋友在留言,我知道一些人,他们在看,即使,是一句话,或者就是不说话,我也愿意相信,有人在默默的守护我。

 

这话说起来有点中二,但的确是这个道理。在这个世界上,为了这些人,开心的活着,笑着,就是一个人一辈子最大的成就了。

 

从今天开始,恢复周更,至少要周周更新吧。除了文字再来点图。既然决心要放了朋友圈,就让真正想念你的人,告诉他们你的生活,你的脑袋,到底都装了什么东西。

 

没有什么人可以左右我的想法,但我也不会一意孤行不会为任何人改变。物是人非,没有永恒的存在,唯有内心的某些角落,可以永远摆下一些,你执着的不愿放下的人,事,也可能是习惯,又或者是性格。我想,这就是我开始接受自己的表现吧。这些东西,有好有坏,但都属于我,就算讨厌自己,也拒绝放下这些,也拒绝讨厌这些东西,即使和社会无关,不能改造人类环境,不能让我一夜暴富(放心,我没有想要抢劫或者拥有核武器)。

 

需要改变的,想要改变的,没有什么,就是不行的事。想想内心的坚持,那些始终改不了的,大抵都是,内心里最爱自己的,最不愿意放下的那一部分。不管外界如何批判,爱自己的粉色光环都包裹着这些东西,所以,大多数人,会习惯说,虽然我想改变…但我就是无法改变,(一定会加上)我很痛苦。

 

好好过自己的生活,是我给朋友和看这篇文章的朋友的意见,也是勉励自己。当然你很难撼动你的周围,但你仍然可以保持内心的纯粹,依然可以去做你想做的,力所能及的事。

 

下篇会写意大利游记,以后也会写日本社会和人物侧写啊,期待期待。

 

 来到真理之口 谁没说过两句谎

如果世界上有一件事是在你失去所有之后还不愿意放弃的,那么它是什么?

是不是所有的人都会有机会失去所有呢?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有且一定是否定的。

 

失去所有可能不会,但人生永远是在得和失之间不断地做选择题。

比如时间,一点点地消失。比如身边的人,一个个离去。

 

但我们得到亲人关心疼爱的时候,我们失去的是什么呢?我们一定是失去了什么的。

世界上没有一件事是只有一面的。

 

对我来说,我失去了能够感知杂乱无章家庭的心酸的神经,得到的是无尽的压力,无尽自责和痛苦。

 

当你还没有能力回报身边关爱你的人的时候,他们却一个个离开你,消失掉。

这让我想起学习游泳的时候,面前那一块永远碰不到的浮板。总是感觉就要抓住,可以休息了,然而无论如何也没办法抓住,结束这场噩梦。

 

如果可以早一刻进入社会,早一刻背上这个叫做责任的小背包,或许现在面对的所有的所有都不是现在的所有了。

 

 

 

米德华

米德华水墨画

认识我的朋友都知道米德华是只猫。

我的好朋友大乐乐在与他朝夕相处的十几天里,突然发微信和我说,我觉得他长得很像刘德华一脸的忧郁。于是德华的名字就诞生了。

至于米这个看起来像姓氏的东西是怎么来的,我本人并不姓米,虽然我很爱吃米,但是米德华也不吃米。因为米德华刚刚到我家的时候,我赠与他的名字并不是中文名字。在日本生活总是有日本生活的样子,怎么着也得叫什么裕太啊,太郎,或者什么什么的。于是我给他起了一个名字叫做米奇。就是米老鼠的米奇,Mickey,日语写做「ミッキー」。有人会说,这不是日文名字,而且这分明是老鼠的名字。但是日本这个社会向来喜欢西洋来的外来玩意儿,日本迪斯尼是出了名的受欢迎,叫米奇这个名字最洋气,实际上也最日本。我要是有文化,我会给他起个法语或者西班牙语的名字然后换成片假名,最后还大声呼唤他一声amigo。除了日本文化以外,中国文化里有种叫做“贱名好养活”的说法,“狗胜”,“栓子”,“大黄”什么的,感觉生命力很顽强。我在北京的家里曾经养过一只叫做“秋涛”的猫,英年早逝了。母亲说就是因为名字起的不好。于是考量了中国文化,我把老鼠的名字附在他身上,希望他能够健健康康地顽强生活下去。

一来二去感觉他就变成了两个名字,有个正名,有个诨号。姓米名奇自德华。虽然没有什么浪里白跳或者千面书生或者黑寡妇感觉尤气势,但是德华的字好歹也有了中国传统的味道。

但是事与愿违,这个名字没有让他好养活。出生后6个月之内的小猫都是非常时期,需要特别关注。但米德华被带回家的第二天被发现开始脱毛,可爱的小脸有一半的毛掉光了,已经露出了斯芬克斯猫的雏形。于是每周一次医院的生活开始了。不仅如此,正如大部分老鼠一样,他的胆子应该是比老鼠大不了许多。每次出门,一定吓得屎尿横流,所以去医院之前,一定禁止喂食。2个月的时间,他脸上的毛慢慢丰盈起来,但是这两个月,被大家称为最可爱的幼儿时期,几乎没有留下任何影响的记录,因为可怜的德华,只有半边脸可以示人。

米德华的名字是西方和东方的结合体,他本人的习惯和性格也是的。虽然是只猫,但是能听到他呜咽的时候真是少的可怜。和我家的大白和小黑正相反。只有在喂零食或者你走到冰箱附近的时候他才会象征性的嗷嗷两声。作为一只不叫唤的猫,如何强调自己的存在感呢。就是会默默地挤到你身上,与你依偎,并且从喉咙深处发出咕噜咕噜的愉悦的声音。说到这个声音,养猫的人大概都知道,只有开心的时候才会发出这样的声音,其实不仅仅是这样的。今年年初,我去宠物店无色伙伴的时候,并没有心仪的俄罗斯蓝猫,只有两只嗷嗷叫的折耳猫入眼,其中一只就是米德华。另一只小姑娘也非常柔顺,黑白花色相间,长相也比米德华高出一截。米德华是中国随处可见的大黄毛加深色的条纹,面相也是普通中的普通,但是他扑到我身上的时候,发出了咕噜咕噜的声音,以至于我错误的认为他是喜欢我的。抱回家后看书才得知,猫会发出咕噜的声音,除了是愉悦,另一种可能是为自己放松精神。米德华当年的咕噜声,应该是后者,由于离开妈妈不久被陌生的生物接触,紧张的同时为了缓解情绪就发出了咕噜的声音,让主人错误地认为自己和他是命运的相会。

米德华就这样被错误地认为是命运的相会就被带回了家。除了兴起要和你在依偎在一起,其余的时间都是一个人在窗边发呆或者窝在床上睡觉。当然,还有捣乱。电源线,眼镜腿,塑料皮都成了他磨牙的最好工具,这些维修和更新的价钱已经快要赶上一只米德华的价钱了。只要不顺心,就会疯狂攻击人类的手和脚,而且被击退之后一定会伺机再出击。打开门窗,也一定会伺机要跑出去躲到最脏的空调制冷机的下面。

米德华喜欢趴在人的事情

作者的母亲刘女士有句经典的话给作者,你不仅仅有审美的能力,你还有审丑的能力。随着米德华体态日渐丰盈。米德华的丑态也日渐突出。放屁磨牙打呼噜,做梦抽搐大小眼,来的时候由于吃的太多而无法回复下垂接近地面的肚子,折耳猫的可爱的神态在他神态几乎是零体现。明明刚刚过了1岁的生日却有老猫一样的神情。米德华看来看去都是丑的令人心碎。但比起那些丑的有特点的网红猫,他的小耳朵又让他多出了一分可爱。说来说去,就是一只普通的丑猫。

放松的米德华

虽然丑的每次要揶揄他几句,但是他从来都不回嘴。

我是喜欢德华的。但我从来不把德华高高举过头顶,喜欢他和我抱在一起,生气的时候失心疯咬我我也会重重回击,比起宠物与主人,更像是陪伴朋友和家人一样。不宠,但是诚心对待,对待爱人一样。也许我是如此的原则,所以米德华的性格才会越来越像我,神情,姿势,一切的一切,来看望他的人都会说,他和你好像。

放荡不羁,来去自由,孑然一身,无常也无序。

对于德华,还有很多可以说的,虽然有人觉得我说的已经够多。但是相信不是很多人会把自己的宠物再仔细地描写了吧。微博和朋友圈,一张图几句话,外加很多可爱加赞,可能是对宠物和读者最好的诠释。

所以德华,我以后会为你立传著书,虽然你可能无法成为万众瞩目的网红,但是你有身边最能够信任的朋友,你一定会很开心的,是吧。

其实有点小可爱米德华

小快乐

时隔大半年见到老师10分钟,迟到10分钟担心老师又换了另一个办公地点,拖着大衣飞奔在湿润而微微阴冷的空气里,赶到的时候竟然头上渗出了水珠。偷偷探头,只有老师大人的研究室是明亮的,在12月的午后,那种明亮和钢筋水泥粗暴冷酷的组合在一块的研究栋相比较,是何等的温暖。手提电脑是打开的,再探身,看到一个手叉腰,站在电脑前的座椅前方的人,仿佛在思考着什么。

“签字对吧?”

“是,是……”

简单的交流,头脑已经比4年前清晰的多,但依旧紧张到见到他本人的时候。但是声音绝对是这个月以来听起来最有活力的,也不知道是不是跑步加速了血液循环,又或者是激动地肾上腺素分泌。边回到身后的储物桌旁的黑色公文包里翻找印章,边听到他说,要看硕士论文的成果如何,想想太像是他的话。直接,简单,不留余地。作为日本人来讲,这样的人不多。

楼下的自由交流区域,看到了很多同胞。LL是国人社交的好手,同时也是来日本后第一个交到的好朋友。有误解,有分享,但还是有些不好意思。因为会在优秀的朋友面前捉襟见肘,不敢认真地看他们的文章,不敢得到他们的评判。LL在和学妹交流,5分钟,又一个学妹现身。

“今天是截止日,大家都来学校了。”

也是简单的交流,听听小牢骚,感觉LL活得充实丰富。她抱怨我没有看她的计划,明明费心发给我好多次。默默地期望她能够理解我内心的压力。

转战教务处,提交签字的表单,留学生支援室变了模样,S老师也终于坐在了同侪之间,再也不是孤零零地面对着一台电脑,好像告诉大家,你的身份就是为留学生服务的。于是已经分辨不清哪位老师的合同到期,新来的S老师的伙伴又是哪位老师,只是感觉她和同僚的关系看起来近了那么一点点,似乎和留学生的关系远了那么一点点,支援室前面高高的桌子后,再也没有人在忙碌了。

每个人大概都需要寻求集体带来的安全感。

当然也有桀骜不逊?的我,和胖达。只不过胖达优秀很多,几个月未见,服饰穿着,多了一份成熟和妩媚。女人有了恋爱的心情,不论是外在或内在,都有明显的变化,在她身上我有一次看到了这句话的实践。

“论文什么时候交”

看书间隙放松心情的会面,需要咖啡刺激神经但最后没有选择咖啡。因为这个店铺实在是名气大而高贵–不仅是口碑,当然还有价格。只有贵妇光顾的店铺开在学校新建的教学楼的一隅。说一隅太刻薄,仿佛建筑的设计就似乎为了店铺而生得。只不过冷傲高贵,店员决计不是那种想象中量贩电器商城里面喜笑颜开的待客方式。只是轻快的语速,优雅的敬语。敬语在表达尊敬的同时,也表达着一种距离。尊敬的级别越高,双方之间的距离也就更是泾渭分明。

占座,在日本并不是没有的现象。有时候店员甚至会请你先找好位置再来点餐,习惯这种方式的我很自然地去找位置–店里只有10个位置,剩下的是露天席位,毛毯和电热毯。我是希望他们可以告诉我不要提前放东西的,但直到点餐结束,我听到店员在最后告知,会按照顺序为顾客安排座位。我悻悻地去拿回大衣和书包,自然也就想到为什么他们没有快速地收拾那块地方。

虽然有些皱眉,但这是日本传统的待客之道,之一。不温不火,不紧不慢,并不关照你在这里用餐前的任何一秒,直到你被那轻快的语声唤到桌前。从坐下的那一刻开始,你才是它们的客。

撒着金箔的传统“善哉”和两块看起来松软的烤年糕出现在我面前,一杯烘焙茶,一朵小花,食器是朴素简练的陶瓷釉质。“善哉”是小豆做的日式甜点中,为数不多的热食。和中国的“小豆粥”相比,”善哉”是更贴近红豆沙,因为里面没有任何其他食材,只有红豆。红豆的质量,熬制的时间,以及调味料是左右“善哉”的关键。和胖达有记忆的一次旅行,也是和“善哉”有缘。“善哉”相传是和尚化缘时所得,故名善哉。但在现在,善哉这个中文写法已经被省略,只剩下假名的名字来延续传统。

“黑木”是这家日式点心店的名字。日本的传统饮食店,大多也是用店主的名字来命名。更何况,店主的怀石料理店已经在美食圈被称道,打电话预约下个月的餐食更是平常不过。因为怀石而识得店名,因为每次路过店员展现的微笑而深深地种在心里的一个小愿望。露天席位除了洋式的桌椅,还有两台沙发,日本人讲究坐在风景里,饮下风景。本来杂草重生的地方被改造成日式庭院的一个侧写,小石子铺成庭院一角,前面是树丛,篱笆,即刻竹子,风吹过,日本人端着厚陶厚釉的茶杯说,我看到了宇宙。

我只看到了我的草莓刨冰。同样精心搭配过的食器,锡制底托和勺子。店家的美学的确贯穿始终,朴素而内敛。浓厚的新鲜草莓的酱汁,请允许我叫它酱汁,因为实在是浓厚。仿佛勾兑比例失调的,芡。金箔金光闪闪透出它的高端大气。草莓酱汁是双重的,因而不会在食到最后之时淡而无味。这是某些店家会考量到的地方,但我始终觉得,浓郁的风味和简单冰沙的味道,两者都不可弃。注重了贯穿始终的不变,但也丧失了口味变化所带来的惊喜。草莓的味道自是冬日的一种享受,但冰质和风味的调和,却是差了几分。平日经常与草莓口味搭配的炼乳也被省去换作了淡奶油,通常作为夹心的红豆沙变成了甜的清淡又细腻的白豆沙。只可惜好冰,好奶,好豆,好莓,却没有魔法令它成为一道经典。就好像,再新鲜的顶级食材,生吃没有刀工,熟吃没有调味,总让人觉得,就差了那么一点点。

席间服务生送错了一次餐却没有像跪拜上帝一样道歉,确也是名声大了,关怀少了。不过毕竟说起传统日式料理,服务生本就是不在场的。作为食客和料理人之间的媒介,也同时疏远了食客和料理人之见的距离。虽然甜品店并没有怀石那样,注重与食客的交流,但既然卖了招牌,就应该做和招牌匹配的生意。

至此,学校的半日游也即将画上句号,臭果子银杏已经成为任何学校的标志,不拿出来提也罢。标题的那一点点小快乐,不是来源于上面的任何一件事,而是这个过程,让我回味起来,在刚才的那一瞬间,使我发现,我是有点小快乐的。会面,挑刺,没有写出的偷拍巨型乌鸦的失败,快乐。“小”是现代的一种矫情,尤其是“小确幸”这个翻译自村上春树小说的一个翻译词汇,让“小”字在两岸都掀起了一股潮流。很难揣测“小”字的流行是源自于祖国对宝岛诸事的关心,还是源于宝岛对另一个大岛的某一个作家的执念。勿想,或有成文的那一日。

我偏不要矫情,于是我换掉了确幸。我就偏要相信,我的“小”和它的“小”不一样,这源自于论文书写时必须恪守的死猪不怕什么的精神。

因为这不是,真切确实的幸福,而是回味时而瞬间品察到的快速而美好的心情。

想到了一个词 instant happy,简单粗暴,一针见血。

104285456936482929

苦中是否有快乐

前几日亲爱的小v发来了她的习作。读后心情很激动。同样作为身在海外的游子,平日心心念念的,全都被小v那流畅的文字所记述出来,不禁又想起那日让我滞留在首都机场12小时,雪后平静而又喧嚣的,让我又恨又恼的大北京。

人人意中有,人人笔下无。能用文字把自己的心情饱满地呈现给面对文字的人,是一门学问。然而我却总是欠缺那么一点。即使这样,也没有关闭从初中开始的博客,转战了许多地方,但是那些文字还是留了下来。因为我还是喜欢写作,喜欢中文,喜欢汉字。

我会偶尔翻看自己曾经的文字记录,也不止一次会涌起,读它的人应该不太明白当时我的感受吧,这样的想法。母亲总是告诉我,她相信我的文字,但我总是觉得,因为她是我的母亲,所以更能体会文字之后那微妙而真实的情感吧。

我对自己的文字没有自信,但我依旧会想用文字记录些什么,纾解些什么。

就好像,当两年外加留级一年的我,终于要面临论文提交这样的,于此时此地此刻而言,极为重要的人生关口及大事。

没有机会再一拖二而再拖下去,摆在面前时一堆烂摊子,读了一半的书,支离破碎的想法,还有一点一滴流逝的时间金钱。对我来说,这段时间苦涩的感觉没办法用咖啡和艳茶来形容了。家里面有需要照顾的家人,周围的朋友或多或少的困惑,以及各式各样的生活状态,都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但这样都仅仅是借口。就好像,写论文之前一定要做大扫除一样,就差要沐浴焚香了。

思想的闪光不能汇集成银河,再亮的火花没有可燃物的支持,也只能点亮那一瞬间。论文则不是这样的东西。它需要你从一个点出发,把很多个点和这个点联系起来,用足够多的文字联系起来。我并不想说,那些是史料释然,是实验结论。因为,学问的种类太多,文科学问的理论范式,至多就是,有逻辑性的或看似有逻辑性的总结罢了。理科学问我不明白,但实验总是一切的基础,结论也是要靠文字来叙述。(理论物理我是个迷)总之,只要有足够多的文字,然后可以顺着文字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再到另一个点……

用外语写作,写论文,又是另一番感受。一天可以胡诌5000字6000字,现在却在为写了1000字而多喝几杯果汁多吃几块巧克力。

我不擅长找证据,也不擅长逻辑性,更不会文字堆砌。读再多的书也仅仅是一句话。于是老师想要理解我的世界,我想要他人理解我的世界,就变成遥不可及的梦想了。

一个人在异乡,纠结着过着每一天。但是纠结不等于每天都是不见阳光阴郁的,而是心中那个乱作一团的东西,无法抽丝剥茧地清理出头绪。然而我依旧在打开电脑,随便摸到一根乱东西,就寻找一下,看看它的源头在哪,该放在哪个点中间,断了,就放下,找另一根……

苦涩的心情里面很难大声地对着镜子我很快乐,然而快乐也不仅仅就是那某天某时某刻一瞬间的闪光而已吗?

 

793382A50D600F77178D56CBAE91DAFA17E4334150C61_600_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