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记硬背春暖花开

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我想我依然会在中国接受九年义务制教育,如果我下一代,我也期望她/他能够获得和我相同的教育。

这件事情被讨论了太久,死记硬背仿佛对于中国的高考生们来说是个耻辱。“只有真正学会方法才能够融会贯通”,理科老师不断强调要理解题目的内涵和意思,文科老师也说要发掘背后的引申意味,于是理科生堂而皇之不背书,文科生被贴上了死读书的大标签。然而事实上,在我经历了海外游学这件事,以及大高考之后,尤其是在你孤独一人孑然一身的眺望远方的时候,虽然这样的时候不多,但一定会有那么一瞬,我会猛然记起儿时所背诵过的诗歌,高考要求的名篇名句,仿佛醍醐灌顶。大雨降临,我会想到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然后惊醒这不就是我想要追求的人生意境。自此开始体会诗歌的美妙。那些背诵过的诗句,好像真的为我展现出一幅幅画面,中国式的景致,意境,独有的叙事方式和表达感情的手段,纵然俳句再美,日本人再细腻,这之间的差别就好像山与海,天与地一样。

我是个顿感的人,标准的死读书的人。用了很多功夫在不擅长的理科,依旧以为一种奇怪的羞耻心而不愿意去背题记忆题型。语文是相对容易的,不花功夫就可以考得不差,,只是依旧讨厌背诵,但因为是课程的一部分,并且和大家一样我把它理解为死记硬背的一课,我做了一些努力。当时认为的无用功,至今却是支撑我精神世界的重要部分,我是未曾想到的。

推己及人,我并不了解身边的人,他们是优秀的,但我不知道这些陈年的烂谷子有没有在他们的心中酿出琼浆,虽然这些对他们的生活没有大多影响。因此没有人能够解释的了我的开关为何如此打开得如此不够及时,和为什么我的烂谷子们还在。我明明在语文的投入上是最少的,看书是最少的,但是这些文字还是留下来了,然后变成了一幅幅景致,一段段情绪。在当年,我并不理解作者的离愁别绪,达观的人生境界—-试问一名十几岁的孩子如何要消化好几十年的惆怅和愤懑转化出来的精华?我是不明所以的,中心思想和词句赏析都是我依靠朦胧的感觉去做词语组合搭配—机械的。我不并相信我周围的人比我能高明到哪里去,至少大部分人是。

真理解的孩子是早熟,背下来套路的孩子是狡猾,拒绝它的孩子是童真,所以或许可以总结下理科生的世界多数比文科生的世界单纯。那些饱读诗书的读书人,到底对作品能有几分理解也未可知。这么多年来,我从未尝试思考过背后的意义,直到我背井离乡,直到我经历生死离别。情到深处请古人为我出头,恨不得想多翻两本唐诗宋词三百首。

到如今,那些脑袋里面只有四书五经古文观止的老古董也没有几个了。认识的教授阿姨也淡然地笑笑谈起她对研究生的基本功逐年无奈的放松,时代不同了,点点鼠标就能帮你展示你想要的词句,甚至模糊的搜索诗人,背景也可以让你轻松地搜寻到你想要的诗词篇章。然而,当你胸口愤懑的时候,你发现你不仅不能与古人共感,也不能自己发自肺腑的用文字或者语言来组织自己内心的波动,那个时候,脏字,网络用语,就成了你唯一的稻草。

我至今记得鲁迅的人血馒头,明白了那它的隐喻,也痛心疾首看到一群被关在只有一扇小窗的牢狱中的人们。我也明白,当年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这句话,应该成为了死语;打酱油的变成了吃瓜群众,心水的变成的种草的,草根变成屌丝,白富美高富帅,尴尬癌,直男癌,绿茶婊,不知道再过几天就有新的词汇被富于时代的意义,然后讯速地被人们淡忘。我们就生存在这样的一个时代,但如何生存,谁都可以主宰自己的内心。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多好。

2 thoughts on “死记硬背春暖花开

  1. 哈哈,我也是最喜欢语文英语。理科生还是蛮好的,至少还曾经算得明白电场,配得平化学方程。我觉得九年教育的胜出者都掌握了在无谓的事物中找到美感与意义的能力。就这样也是挺不错的:)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