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总结

虽然是暑气将消的时节,但对于我来说,基本上可以说告一段落了。

去年十月份到今年九月份,时间嗖嗖儿地就过去了。

我的一年就是一个考试,一个面试吗?

虽然不想承认,但是事实上就是如此。两个小时的笔试,二十分钟的面试,判断一个人,啧啧。

但是除此之外还有更好的手段和方法么?大牛或者学校的推荐,国家的奖学金?过往的经历?

这么说来,似乎还是考试最公平。

嗓子哑的赶上那年了,只不过不是病毒性感冒,而是急火攻心,七窍冒火

不过老师们不问的,没有同情分,殴。

然后就是养身子,等结果,玩游戏。

突然特别失落,因为不知道路在何方。。。

路在脚下这种话好烦躁啊好烦躁。

image
是吧淘淘

倒数计时

这几天被无数的人问过,考的怎么样?

下周一的下午才是考试的正式时间。

我有习惯在感到心虚的时候写博客,不过这个“心虚”的定义是广泛的。高中的时候逃学了记日记,大学时候逃学了记日记,吃多了记日记,钱花多了记日记,考试成绩不好的时候记日记……

其实,还是在个人觉得某一天,某一件事情有纪念价值的时候写下来的感想罢了。

比如像现在,借着生理上的痛苦在家里面吃了看书,看困了睡觉,这个轮回不知道在今天重复了几次。所以一丝丝负罪感从内心深处幽幽升起。马路口,你今天学习了吗,在如此关键的时刻。

我讨厌倒计时,那只会让我更紧张,考试越来越近了,谁不知道呢?就算没有倒计时,还是会来的不是吗?自己已经无时无刻意识地一个问题,没有必要再刺激自己了不是么?

于是真的快考试了,曾经无数次想让时间停止的我现在更希望把时间留住。这样的生活,就要结束了吗?未来是什么样子的?几个月的过程最后就在那几个时间点上做个了结,时间,太狡猾了不是吗。

什么过程最重要,自古就有成者王侯的典故,最后还是结个那个果子重要。

可是我们也不是像农民伯伯那样,有那种看到果实收获时由衷地欣喜。按照现在的思想方式来说,成功了能说自己的心血没有白费,失败了却不代表说自己的心血白费了。这是怎么回事?首先我们没有实质上的收获,所谓的果实就是一个极为抽象的概念,除了那一纸通知书,几乎什么都没有。其次,失败了,可以意味着自己之前干的事情可以和徒劳划上等号了。那些都是安慰失败者的话罢了。

初中的时候,我曾经问过我妈,都说努力了一切都值得,但是没有结果,没有人会承认你不是吗,饶了一大圈,最后还是结果比过程中要不是吗?我记得那是那个时候第一次听到我妈对我说,你说的有道理。她没有办法反驳我。

我并不是社会进化论者,不是相信优胜劣汰的人,也不是那种冷酷地游荡在社会中的鲨鱼。可是比起冷酷,弱肉强食的信奉者,我更讨厌那种伪善者,因为他们没有勇气承认他们已经在身体力行的现实。

如果在社会上闯荡是不可避免的事实,那么你必须有承担结果高于一切的现实的勇气。这话并不是告诉大家的道理,而是说给自己听的。

我所恐惧的,其实不合格之后对于生活的选择。就像老大说的,不论怎样我对于自己的生活总有个基本方向的把握,但如果今天这件事是以不合格告终的,我不知道那个未来是什么样子的,因此我恐惧。

不合格就不活了,没有明天了,失望或是被失望了,丢脸或是被丢脸了,都无关紧要,而是未来的路,究竟要怎么走。

唯一的考虑的是,作为宿命论者的我,准备开始研究研究先人的朴素哲学原理了。

可是这个不是未来的路呀。

韩国文艺片是发泄的最佳途径

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不爱看电影,我走上看电影这条路也绝不是自己所期望的。大学三年级以前,对于电影的记忆都是跟着大部队前往电影院,或者小规模在学校的投影机上,以及自家的电视无意中播到中央电视台6频道欣赏的。意思就是说,从来没有自己的意识去看过某部片子。

但是,这个社会啊,不知道是从美帝回来的人都沾染上去电影院的毛病还是怎么的,非要让别人去看电影。于是我看了,于是我一部接一部的看了。理由很简单,因为妈妈单位发了电影院的充值卡,不看白不看。还不是自由意志啊……

到现在,自由意志的我去看电影的次数依旧很少,但对于我来说,已然是巨大的进步了。人嘛,习惯都是逐渐养成的。现在什么片儿上了,还是会去瞅一眼的。

虽然我是个极度怀旧以至于想要发明时光机回到19世纪以前的人,但对于影响的东西,有一种奇怪的洁癖,就算再被称为经典的东西很少会被看第二遍,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的东西,或者落后的东西,我不会看。东京爱情故事,没看过。

但是自从我看过肖申克的救赎之后,我感觉我对于电影的那根筋被什么东西挑动了一下子。开始有意识地去瞅一眼海报,大概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吧。偶尔也会自己下来看看黑天鹅这样的电影,也会有执迷的烂片子,也会问问大家的口味都是什么样的。

所以除了习惯以外,契机也很重要。

伊藤先生是个自称的电影爱好者。而且明显是那种被中国人民称为文艺青年的典范,什么文艺,什么小众看什么。最为不齿的就是美国导演斥巨资打造的动作科幻大片。托他的福,完美的平衡了国内的狐朋狗友们就是喜欢看大片的喜好,让我的可以均衡地摄入各种片目。

自从大学二年级的美学概论必修课以来,就再也没有机会欣赏过韩国文艺片了。

但是那位姓什么我忘记了但是曾经是官员即使当了老师还是有官场的那股风范的美学老师,怎么就这么重口味地跳了《收件人不明》这部片子,让我开始察觉到他的变态之处。不过正是因为他,我感觉自己已经不会再怵这类片子了,因为再怎么过激,也很难超越这个了吧……

情节记得模糊,但是少女把自己被美国人治愈的眼睛在被美国大兵猥亵的时候再一次弄瞎,住在房车里的永远盼着美国人给自己来信的韩国妇女和他的儿子,儿子打死了狗,割下了自己母亲的一个乳房……这些还是记得很清楚的。

我不想再去回忆,也无意再去看一次这个片子,虽然现在的我能看到更多,但是,过去了,就是过去了。

和金基德相比,李沧东也算是近年来韩国新派文艺片的代表人物了吧。一下子欣赏了两部他的作品(因为便宜),于是我崩溃了。而且是毫无预兆地崩溃了,弄得旁边的人不知所措,在此也感谢一下这位一直默默地守候最后成功挽救我的银……

《诗》(2010)和《密阳》(2007),这两部片子我比起金导演的片子,这绝对是全民向的片子啊。也许有很多人会觉得金导演不是金馆长的片子特别深刻特别能体现出韩美之间那种微妙的关系。但我就是讨厌国家片,这是个人的喜好问题。相比之下,虽然都是描写女性,但是这种在平凡之中没有所谓的国家问题的视角更能让我接受。我欣赏的顺序是诗在前,密阳在后。就算我看了很多豆瓣影评之后,发现我依然对诗抱有特殊的好感。两个片子被大家说成女性寻找宽恕和被宽恕的路,虽然我很讨厌这种类比,但导演的确有他的考虑,连贯性还是不能忽视的。

不过我还是要先说对于诗的看法。尤其是这部片子在我看完以后两天后,突然悟到了导演的用意的时候,觉得这部片子比之前给我的冲击更大了。全部片子的结构是对偶式的,从最初的和孙子打羽毛球再到最后孙子被警察带走的一起打羽毛球的场景,影片一开始的女孩自杀的河水的流动,但影片结束时的河水,全部是照应的。结束的时候我在想导演为什么要如此处理呢,不知所云。但这两天我猛然想到,这不是诗独有的一种韵律感和对偶么?电影全篇从杨美子开始参加诗的创作班开始,到最后结业式上只有杨美子一人完成了和老师的约定完成了诗的创作,而导演的叙事手法也是按照诗的独有的韵律性在进行的,并且很完整,不得不佩服导演的用心。

杨美子开始作诗,为了寻找老师所说的至美的东西。我注意到影片后半部分在诗的朗诵会上,老师的弟子嘲笑老师说,您竟然说过这种话,投射出诗的现状和现实中人的生存现状。但杨美子一直按照老师的教诲和自己的意志在寻找美的东西,即使自己的人生有那么多的坎坷。杨美子的确是个漂亮的老女人,她从不避讳,也从不拒绝别人给她的赞美,无论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她的美和善和自然,让看护对象对她产生了邪念。也同时按照大家的想象,她最后同意了看护对象的要求,但她是不是一开始就是为了钱,有待商榷。如果真的是为了这个目的,杨美子应该直接在事情发生的之前就提出要求,而不是选择在最后被逼无奈之下重新到访,甚至在最后也没有告诉看护对象自己的困境,唯一一次她的自我释放,就是在浴室中的哭泣,这种可以被称为坚强的东西,是一种对自我意志的贯彻。从杨美子身上,我看到了很多。她的生是如此美好,虽然她经历了坎坷,虽然她被别人永远看作是半疏离的状态,但她凝视自然的每一个的镜头,都让我觉得这个生命的生是如此的美好。是不是善很难说,但是那种真的,真挚的心灵,一直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

她和孙子的关系,我想她是溺爱着他的。他虽然很讨厌她,但他也知道她为他付出的。所以那种沉默的关系,比大打出手的家庭暴力,更让人觉得无比真实。他的孙子可以是个被宠坏的孩子,也同时是个没长大的孩子,也是个听话的孩子,也算是爱自己外婆的孩子。他和她之间的沉默的处理,是让我真心佩服导演的另一个地方。以至于最后是不是她告发了她的外孙,很难判断。因为她平静,她一直都平静,除了唯一一次对自己孙子的发作,也是以最后帮他熄灯而结束的,可见她有多珍惜他。因此,如果是她,她会平静,因为她知道这一切会来,如果不是她,她也会平静,因为她也知道这一切会来。

她最后完成了一篇出色的诗作,是告慰女孩的在天之灵,是替自己的孙子缅怀女孩,又或者是为自己的生找到安息的场所。是导演为大家留下来开放性的思考问题。

不能不说,我把自己和这位老女人的某些部分重叠了,以至于在看完电影很久没办法解脱出来。我对于杨美子对于至美,至真东西的向往深深地产生了共鸣感。《诗》也带给我很多问题,追求至美等待我的是怎样的人生?在艰难乱世中寻找至真的代价,实现心灵的圆满的结果又是什么。

我想如杨美子一样生活,我觉得那正是我追求的,那种平凡的,坚韧的,执着的,自我意志的贯彻。如她人生般的那样,像赤艳的花朵一样强烈而炫目。

老大,你可以自由操作了

还有各位,如果注册了这个网站,说不定可以成为投稿者哟~如果你愿意……

wp的运作可以参考松鼠会,当然松鼠会就是得了德国的最佳独立博客大奖所以才受到关注的。web2.0时代的博客嘛,一般是管理员,投稿者,订阅者组成的……

其实我一直在犹豫,这个博客到底要变成什么样子才好,不想被好多好多的人知道,但是又希望和自己喜欢的朋友们交流。不拘泥于某一个领域,可以搞笑,但绝不恶搞,不恶俗(当然本人的笑点有时候呗称为恶俗)。。。

就让鄙人再接着考虑考虑吧……

=–=–=–=–=–=–=–=–=–=我是分割线你看得见我么-0-=–=–=–=–=–=–=–=–=–=–=–=–=

昨天考试就不提了,我算是为国争光,英语挂科了(惨淡),尤其棒子先生对我的冷淡让我感到考场的温度比那强大的冷气还要多下降几度……我只期望他没看到我……他就是没看到我(苦笑)

热脸贴冷屁股(注,俗语,但不恶俗)的事情估计谁都遇到过,有的是真的,有的是自己过分敏感。但总体上来说,当自己特别期待别人回应的时候没有得到自己预期的他人的动作的时候,通常会出现厌恶他人或者厌恶自己的状况,我基本上是后者。之所以说寂寞主要是觉得为什么没有和棒子先生形成友好的关系呢。身边很少棒子先生和小姐,与其说有偏见,不如说我怕他们对辫子国的我们有不好的印象。所以,我很困惑。当然,遇到很热心的棒子小姐我也会真心对待,只是对于这个族群,留给我的还是无限的迷。而欧洲,美洲的子民们,汉堡包,奔驰,棍子面包,巧克力,格林童话…哪个国家我都没有真心想要了解过,所以也只是现在没有困惑而已。

-0-0-0-0-0-0-0-0-0-0-0-0-0-0-分割线是我一个一个敲出来的不是复制粘贴哟-0-0-0-0-0-0-0-0-0-0-0-0-0-0-0-0

之前的博文里面写过,我觉得全世界都一样,的确,这个无关全球化,有些事情是共通的,但是有些事情是很难理解的,当然不理解就很难接受。让我赤裸裸地去接受一个国家的文化而不去了解它的历史和它的人民它的语言的话,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我不是那种积极接受的人,但也不是固步自封闭关锁国的类型。我向往客观地对待每一种文化,即使你有偏见,你也明白你的想法也许是由于偏见形成的危险性。

就像棒子国的朋友们一样,dodo说她到了韩国也很难交到韩国朋友,我想她的意思是真正呐能够交心的朋友。我能懂,但在国外的各位包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如果交到了,顶多是同在他乡异地的本国的患难弟兄,所以患难见真情。少数族群在大环境中的凝聚力越发增强(但是北京人这点挺弱的,有待考察)。我交到了伊藤先生这个朋友,实属不易,但我们之间也有很多很多的异文化理解的问题,也因此理论过无数次(其实是吵架),而我也很感谢他最后都让着我,但我也希望他能真诚地去体会一下我的意见。另外,原来日语课上的mizhelle和Elizabeth,和她们的关系也可以算是很近了,一起远游,交换礼物,互相鼓励……我也很感动能在这边遇到像她们这样的人。

所以,这个世上其实还是有很多伊藤先生的,只不过需要我们去发现。而且个人的感受是,当你真正敞开心扉试着去接纳一个人的时候,别人能够有所感觉的,这个,还是在哪都一样的。

不论如此,同在霓虹国的棒子和辫子们其实身份都差不多,都是异邦人。昨天阅读了关于城市农民工生存现状的报告。80后的农民工,城市流动人口,没有劳动技能,不愿返乡,未婚先孕,每年回家不到2次……这种态势俨然是18世纪工业革命时候的场景再现……历史是循环的,可是看的清愿意看的人却又是极少数。突然想到妈妈曾经跟我说过的话,你看看身边的年轻的农民工,你将来到了国外别人也是这样看你的。这句话是否有失偏颇姑且不论,只看她说到的值得回味之处。的确,作为外来人口来说,我的身份就是和他们有什么不同呢。他们为了获得他们所想象中的体面生活奋斗着,我难道不是吗?虽然各个地方的年轻人都在“奋斗”,但不在故乡的感觉,不是在安乐窝里面的人可以想象的,这与温饱无关。以我的看法,就好似皮埃尔布迪厄所说的社会场域一样,我们必须用我们所掌握的资源和特质去赢得社会场中更多人的认同,同时还要平衡自己在本国社会场域里面的身份的问题,否则,很有可能就迷失了。当然,我觉得在外漂泊的流动人口有很多人都游走于迷失的边缘……

能够阻止这个问题的方法不是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信息时代的即时通讯设备和社交网站上面,而是更多的去阅读。我依然相信,阅读可以带给我们尤其是在信息的大航海时代中一叶扁舟式的恬静。我也没有做到这点,但我仍然愿意努力……

我住的阁楼上没有空调,就这样,夏天来了。

隔壁之一的邻居,每天清晨都会起来摆弄他的花草,犬吠声不绝于耳。隔壁之二的邻居,与其说是邻居不如说是片菜地,一个农民爷爷一个人开着一台推土机在菜园子里忙忙碌碌,尤其到了傍晚,有机肥料还是无机肥料的味道就会自然地飘进我的屋子,那感觉,好像又回到西北旺镇上,回到百旺茉莉园,每天晚上闻到的六里屯垃圾焚烧站的腐烂质的气味。

对于我来说,世界哪里都是一样的,哪里都是大同小异的。同样的事总会在不同的时空中重新上演。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琢磨过自己的博客的定位。所谓的定位,就是写什么,怎么写。因为这个开放的空间,不知道什么时候你熟悉的人就会看到即使你不大肆宣传不在各个地方关联,想知道你的人,总能找到你。所以以防万一,戴上面具聊些无关痛痒的话题,再也不像曾经的自己那样,整天对着考试抒怀,抱着自己的那点小忧伤进入一种病态式的自恋情结中去。

 

然而人没有改变,写出来的东西也很难有太大的变化。之所以以前和以前的以前的文章有所不同,并不是在于写了什么,有没有自己的情绪,写到了哪些事,哪些景,而是在于,心境的变化。无论写什么,透出来的,就是你所想,就是你的人。

 

写什么无所谓,但我从过去到现在为止,于自己的心没有过半点虚假。虽然我深知网络的恐怖,但为了让别人认为你是那样的人而写的东西,怎么读起来都会让我消化不良。大千世界,你到底想要迎合谁呢。隐瞒或许有,但是隐瞒不等于欺骗。虽然现在的我觉得隐瞒也是一件麻烦的事。所以索性什么都不去想,看到什么就写什么,想到什么就说什么。真实的社会里的我们被教育的事是逢人便说三分话,在虚拟空间里,你还不能畅所欲言么。

 

诚然,网络的匿名性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可靠。即便不说出真实姓名,也总有一种危惧让你觉得会被发现,被审阅。

但那又奈我何。尤其是我。

 

对社会没有怨言,对制度没有反抗,对人生没有抱怨。除了在真真的小宝宝死掉的时候说了一句怎么会这样子以外,很少的时候会对社会上的种种不平之事有那种满腔的愤懑之情。不错,我出生的家庭并不是贫困家庭,也不是低保户,有车,有房,可以享受政府的优待。也许正是这些养成了我的世界观。我从来没有想过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这个社会,我也不相信民主的力量会使这个世界更好。对于这样的我来讲,真正的奇迹在于,拥有这样那样纯粹想法的朋友。我在他们的眼里绝对是个顺民角色,绝对的服从者,甚至也许在某些时候会让他们觉得他们的存在就是来改变像我这样的人的思想和生活的,又或许对于对我表示由衷地,看不上。

但是很抱歉,曾经我也想热血,只是我怕,我怕被伤害,我怕被伤害之后,有人会因为我而受到更大的伤害。全世界的事都与我无关,我在乎的,只是我身边的,对我来说很重要的人。我的世界里,没有现实世界,没有现实社会,只有我和身边的人。

所以我有我的坚持。觉得我没有主见的人可以远离我,觉得我没有立场的人也可以疏远我,包括那些误解,诽谤,流言蜚语等等等等。我所能做的,就是在我所珍视的人受到挫折的时候,做我力所能及的事。我唯一能保证的,只有这个了。

可是就是这样的我,看起来没有任何立场的墙头草,却是有一种人让我所不齿的。是的,我讨厌一切虚伪的伪善的东西。这个世界上,或邪恶或善良,但就是不需要伪善,即便这个世界上灰色要远远多于黑色和白色。

 

大昱在大学的时候跟我说过,我觉得你跟我们不是一个世界的。并不是说你不愿意理我们,而是你有一个自己的世界,你总是在自己的世界里徘徊着。现在每每想起这句话,就觉得自己真的是这样的人,然后脑子里就会出现一个坐落在云端的城堡……

 

我想要到自己的世界里面去……或许这话说出来感觉特别有自杀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