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杯狂想曲

今天听到英格兰🏴󠁧󠁢󠁥󠁮󠁧󠁿输给克罗地亚的消息,竟然遗憾了一下。

三狮军团铁粉的我

才猛然惊醒自己曾经是英格兰球迷的这件事。时光倒转到2002年,那时候是一个标准的宅女样,但是日韩世界杯也是我们中国队唯一打进世界杯的一次。全校师生,到了有中国队比赛的时候,都会打开那个右上角悬挂的显像管29寸不到的电视机,观看比赛。我还记得巴西那场对决我们是在小礼堂里开着投影看的。记得一脚打在门柱上。是杨晨吧。当然都说中国队欠缺运气,但是现在回想起来,我们第一次面对世界级别的强队,发挥得已经很出色了。比起这些年国足的一代不如一代,那一届绝对是风华正茂的黄金一代。范志毅,郝海东,李铁,杨晨,江津,李玮峰,我能叫出很多人的名字来,当然还有神奇教练米卢。我们身体素质,技战术打法,都明显和对手不是一个级别,所以能如此拼搏,在今年对于前国脚的采访中可以看出,这些猜测都是八九不离十的。

而那个时候的我,更执着于贝克汉姆所率领的英格兰皇家足球队。就好像自己在日志里写过的一样,我可以叫出当年甚至包括替补的每一名球员的名字,从伪球迷逐渐蜕变为支持英格兰的准球迷。从球员到主教练,我可以在奔跑的时候就准确判断出是谁带球,我会飞奔回家观看比赛,也会在中途,用ic电话卡拨通家里的座机,请姥姥姥爷告诉自己现在的比分。可见当时对英格兰队的用情至深。以及英格兰队整体实力的令人揪心程度之重。小贝的黄金左脚?永远是被下狠手的对象,英格兰队没有合适的进攻水平,单靠任意球,虽然有快速的前锋,但欧文一届就被伤了,其余的都是中途半端半吊子,没有细腻的脚法和严密地战术,除了小贝即使有杰拉德也没有有力的领袖和值得完全依赖的核心,没有自信,被国内外诟病是自然的。所以看了几届,当小贝退役之后,兰帕德杰拉德,克劳奇和鲁尼领衔的那几届世界杯,几乎对我来说就是空白期。

曾经幼稚又热血的我

 

再倒带回我的世界杯观赛之路,从98年小学四年开始关注法国世界杯英格兰队,就笃定成为世界杯球迷。弹指一挥间,02年韩日世界杯、06年德国世界杯、10年南非世界杯、14年巴西世界杯,到今年18年俄罗斯世界杯,我已经经历了6届世界杯了。我不是一个标准球迷,但是我是一个会关注各个方面的球迷,从球员状态,主教练,到现在30岁,会开始关注政治环境,选手构成,热身赛成绩,我发现自己慢慢地被身边的人和自己的默默关注,转向到这几年专业球迷的路上。甚至作为社会人类学科的一个研究种子,我还会关注媒体的报道形式,中国的报道角度,主办国的意图,赌博的内幕,还有球员心理的分析。

 

98年法国世界杯

 

02年韩日世界杯

 

06年德国世界杯

 

10年南非世界杯

 

14年巴西世界杯

经历了16年的欧洲杯和后来的欧冠,我好像对足球更有了一些内心的呼唤。16年欧洲杯我正好旅行到意大利,我看到水城威尼斯的少年们在街头传着皮球,他们眼中的那些光芒,好像清澈的像玻璃岛上的艺术品一样在阳光下清亮而闪烁着光芒,好像你会被吸进去一般。我好像感受到了足球带给孩子们的快乐。那一天那个下午那一个场景,直到现在我都难以忘怀。

2018年开始真的喜欢上这项运动了,也不是再像12年前那样,认为足球是一项野蛮又无聊的竞技项目。首先FIFA开始规范球员的争抢动作,不会令人再担心有就此告别足坛的惨剧发生。其次是发现自己支持的队伍真的无法奉献一场精彩的比赛,也是导致没有很快对足球产生兴趣的原因。看德国队比赛(即使是这届心不在焉的),巴西队,墨西哥队,比利时队,你会发现令人讨厌的意大利慢悠悠防守反击铁桶阵虽然还在奏效,但是更多变化的风格呈现在足坛上,90分钟再也不难熬,多看几场小组赛,你会发现每个球队的特点和足球的战术配合。

      它不是野蛮的游戏,而是需要天赋的球员,灵光乍现的射门,鬼使神差的扑救,场边教练的换人策略,场内裁判的判罚准确与否,场外球迷的状态如何所共同呈现出的一场表演—我称之为performance。

有了踢球人的细心讲解指导,更专业的解说,还有强大的cctv5的制作班底,我可以获得更多的知识。规则在上几届已经熟悉的差不多(虽然年年有变,但年年自己都有补完),这一届补充了阵型,位置,打法的知识。下底传中,禁区手球点球伺候,黄油手,门卫,电梯球,彩虹过人,人球分过,抢点能力,禁区支点锋,速度型,技巧型,传控打法,全场紧盯,等等等等,虽然球员教练没有记住,但我看球的时候会更明白的去看从左中右哪一路进攻,找人还是直接打门,盘带技术怎么样,过人技术好坏,还是防守能力很强,靠身体还是技术,还是意识高。

     足球是团队合作的典范,是人与人协作,包括两支队伍,场内外的工作人员和球迷的通力合作,才能完成一场出色的比赛。

成为梅球王的粉丝也许晚了点,不过最后离开的时候至少看他不是那么沮丧心里会舒服一些。并且这不影响我去马德里看他和c罗,除了美食以外感觉旅行对我又多了一个意义

或许我还是不会常常联赛都紧盯着看,但是我相信我还是会做一个坚定的世界杯球迷。虽然今天我想起自己曾是英格兰球迷这件事情,竟然让我难过到落泪,但我想,我更期待这4年换一次格局的世界球坛,最终的结局是什么,不管它是不是真的与赌球有关,更不管它是不是有太多政治因素的影响,足球依旧是一项能令我着迷的体育竞技运动。而足球,同时也能够改变很多人的命运,这个产业甚至能够救助贫民窟的孩子不再堕落,以及单亲妈妈能够独立支持孩子的生活。运动带给人们的美好的纯粹,我今天切身地体会到了。

三狮军团创造了20年的奇迹,赢得赞誉光荣回家。

我喜爱观看比赛,但我第一次爱上一个11人组成的团队项目。比起以优雅和贵族著称的网球比赛,足球比赛的魅力,就在于不是坐在那里为每一次球的精准落点和精彩策略鼓掌的矜持感;而是随着每一波进攻和防守,不顾一切加油呐喊,燃烧激情的释放感。但同样,为了胜利的不顾一切,拼搏和不懈的努力,超越自我,心怀梦想的严肃态度,也同样是竞技体育带给我的又一次强烈的心灵震撼。

 

 

谁是这届霸主

 

各取所需

2018年6月16日世界杯小组赛D组冰岛VS阿根廷

 

首次进入世界杯,冰岛队显然士气大增,维京海盗依然保持的昂扬的斗志即使是面对上届世界杯的亚军得主。阿根廷队面对人高马大的黑马,也做了功课:空中是你的,那我就在地面做文章。然而显然他们的想法过于简单了。单一的战术,欠佳的配合,更重要的是,全世界人民都看出来了,他们只围绕梅西一个人进行战术配合。梅西的位置,是从未有过的中场位置。

 

中场是一个球队的大脑,一个中枢神经,但是一个大脑显然很容易被人看透,甚至让人防死。所以梅西脚下再厉害,也无奈面前总有3-4名高他半头的壮汉直愣愣地伫立在他面前,这时他再华丽的运动战脚法也没有用武之地了。更何况没有队友接应,总感觉队友们把球传给梅西后就变成了呆瓜一个,大脑不再工作。而梅西被盯防到无从下脚依旧孤立无援,没有人站在合适的位置接应他,可想而知他的窘迫。

 

我猜想梅西是孤独的,是无奈的。他是一个静默的人,他只会用脚法说话,他可以助攻他的队友,也可以单刀挺进球门禁区上演帽子戏法,他是个足球天才。但他不是一个合适的队长人选,现在更不是一个能够担得起阿根廷整个国家的足球希望的人,他只能和与自己能够交流的队友,长期分享同样经验的人一同工作(踢球),想要短时间内了解他,知道他的传球习惯和进攻方式,在最合适的时机贡献最合适的助攻,是几乎不可能的。

 

同样的,梅西缺乏能够分享全部经验的能力,就好像有些人能够成绩很好但是他永远不懂得如何教会别人举一反三。梅西能够分享的,是在巴塞罗那队学到的整体足球策略,但他也不清楚这套体系对南美人是否适用(从三次痛失各种杯赛冠军的角度上看,值得怀疑),他也没办法传达那种,在面对实际情况下,那种来源于天性的,突然迸发的足球灵感(无所谓研究技术战术打法)。他需要和他或努力向他看齐的人来与他并肩作战。因为他不愿意使用他的影响力——无论错与对,他都是不愿开口。而交流和沟通能力正是一个球队队长必须具备的能力——用语言影响整个球队,而不是仅仅靠自己卖力的在球场上拼搏去征服身边的人。

 

足球不是一个人的游戏,梅西想必对此心知肚明,然而当阿根廷和阿根廷球队全部把希望都寄托于他的时候,我想除了压力,再也没有什么合适的情绪能够说明这个状况了。但梅西永远不是聚光灯下的梅西,是绿茵场的梅西。队长梅西,很少会在场上说话,大多数时候,他需要别人的鼓励和支持。面对那个失误的点球,我仿佛看到了解放者杯决赛射失点球的他,站在了世界杯的舞台上。舞台不同,心里的结更深了。谁能够拍拍他说,这个球我来,或者告诉他没关系我们还可以帮你不用担心。梅西在点球线上的时候,那一刻一定很孤独。所以他选择了最保守的方式,而不是报道上所说的,距离球门20码几乎都能在刁钻角度将皮球射入球门的足球天才。心魔和梦魇,队友信赖梅西的脚法,又有谁真正去体会他的心情。

 

梅西虽然是阿根廷人,但是年少起移居西班牙,对这个祖国和同伴,又有多少羁绊的心情呢。祖国的球队放弃了他,时隔多年由于自己的球技又被祖国招致麾下,他年幼的疾病因祖国而起,而今他需要用自己的成绩来弥补多年没有为祖国效力的遗憾。

 

梅西是矛盾的,他沉默着接下这个重担,但灰色的童年想必至今难以散去。从这些年阿根廷国足的表现来看,球队的队员不了解也不想了解他,也没有途径了解他,知道的都是他神乎其神的脚法——但那不等于梅西的全部。南美洲的消闲方式,或许对于人生大半在欧洲度过的梅西,显然是不友好的。梅西尽管说他爱着祖国,但或许只是他的一种自我安慰,仿佛是我替阿根廷努力了,我不欠这个国家的,即使当初你们是那么无情地对待过我。而所谓的阿根廷球员,面对绝好的个人进攻机会,也只是畏首畏尾,终场都在搜寻梅西的身影。这样的结果直接导致错失良机,毫无力道的射门和平平的射门角度正是这种猜测的最好证明。

 

梅西不是C罗,他不需要也不想承担队长的职务,成为整个球队的灵魂。更不想像马拉多纳那样愿意负担起阿根廷整个国家。从他失落的眼神,和与队友之间的配合,告诉我,没有人能陪他一起,虽然在冰岛球队看来显然这是一个全队的指责所在。梅西也是C罗,他需要有单刀进攻的机会,但是主教练和队友永远都是期待着别人去配合梅西,梅西寻找的机会,一次次痛失。

 

或许他只想简简单单地踢球,然而不愿意影响他人的人,终究会因为沉默的态度,对他人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比如,不愿意负责,不愿面对又或是绝对服从,像梅西的队友,全体阿根廷球员和教练,都听只听只看一个人。

 

所以他会射丢点球,射丢后也没有更多的安慰,而是叹息。一次次的失意点球,表现出梅西没有做好成为阿根廷的英雄的准备,他从心底是拒绝的。这和拥有强烈个人特质和领袖意欲的C罗,是正反极的表现,即使葡萄牙还存在另一个明星,他依旧相信自己是最亮眼的那一颗。出身的贫穷和身份的高贵,不同的生活环境所造成的不同命运或许在今后的路上会愈发明显。

 

这个平局是冰岛所期待的,阿根廷所不愿面对的。最后10分钟换上2个前锋之后变为3前锋变换阵型的阿根廷终于开始他凌厉地攻击。但是,依旧是梅西中心式打发,毁了梅西,也毁了整个阿根廷。

 

梅西如果不改变性格,那么阿根廷永无出头之日。没有团队的带动能力,如何要和队友一同捧起大力神奖杯呢?面对他的队友,梅西那么近那么远。主教练缺乏领导和凝聚整支球队的能力,没有大局意识,找不出问题症结所在,那么这届世界杯阿根廷或许很难走向远方。

 

我仿佛看到那个因为诊断证明而内心绝望的小男孩站在瞩目的焦点,往事一幕幕在眼前上演,冷漠的同伴和俱乐部,多次错失点球良机的自己,令他无法享受那一瞬间众目睽睽之下的兴奋和成就感,仿佛他只是一个遭人遗弃,无法战胜心魔,封闭自己的小家伙。旧患新伤,重叠累加,想要冲破枷锁羽化成蝶,这一切的一切,未完待续,前途未卜。

阿米尔汗的印度电影—《神秘巨星》观感

完全不走心的宣传海报

 

第一次看印度电影,印象中载歌载舞的场景,除了在电影里的选秀场景中出现之外,没有在任何一个地方看到。取而代之的是抒情叙事型的创作歌曲,给一种清新的感觉。

剧情情节围绕着女主角一心想要追求当歌手的梦想展开,但是传统印度男权社会让她不得不放弃,在妈妈的呵护和爸爸的暴力之下,她小心翼翼地展开了她的追梦之旅,最后靠着大明星的支持和妈妈的爱实现了自己的目标。故事大主线很普通,家庭伦理,爱情亲情友情,社会的现实,印度导演都考虑到了,所以有点一锅烩的即视感。最让人费解的就是小女孩和小男孩的懵懂爱情,从开始的火车到告白到最后的告别,大家不得不在电影院在煎熬三十分钟,而这三十分钟是和主线剧情没有任何关联,并且在最后也没有任何交代的一段情节。令人怀疑小男孩的大舅舅是不是电影制片,又或者制片方实在太想推出那首初恋歌曲,所以故意设计的。

但值得一提的,是对于母亲如何逃脱暴力丈夫魔掌的吸,贯穿了始终。我看到很多评论提到这段情节的不合理,起初我也不解为何一直要求女儿接受命运的母亲最后在刺激之下做出了超越她智力,超越她的三观的事?但观影后仔细回想,发现都是有一些蛛丝马迹的铺垫在,在女孩追梦和妻梦的时候,母亲一直在支持在旁观,在影片后段不断出现母亲看着女儿充满深意的表情,以及,她总说爸爸会回来很晚,天黑前回家。这些都告诉人们,也许她在变化她在考虑如何改变—她是机智并且冷静的,在她思想变化之后,也没有表露出一丝一毫的动摇和闪烁。尤其在一家人坐上蹦蹦之后,她轻描淡写的告诉司机把行李装车,她不可能不知道有行李的限制。吉他,或许是她为了引起父亲愤怒的一个道具。我想她一直在等待一个在公共场合与父亲摊牌的一个瞬间,她是睿智的,因此我相信并不是一时冲动而导致带着孩子离开机场的举动。

我想,促使母亲改变的,不是自己的丈夫给予自己的痛苦——她曾告诉自己的女儿不要妄想脱离现实,而是听到女儿天籁般的嗓音、以及看到女儿放弃梦想黯淡无光的双眸。为母则刚,她的改变是为了孩子,为了同样身为女性但却依旧在如此的环境下懵懂着怀有希望的孩子,她太想呵护这样的纯真了,所以她才开始自己一系列的计划。这不是没有可能的。

也许我看的电影太少,我觉得很有意思的是我知道电影要带我去哪,却想不出它以何种方式抵达。虽然妈妈卖项链送电脑,弟弟偷胶带送姐姐礼物,都是再老套不过的情节,但这些都不断地给女主冲击,追梦和弃梦,为自己,也为了家人,为了让妈妈过的更好,为不和自己的家人分离。

电影的拍摄手法让我想起了八十年代的国产电影。关键的片段总是慢镜头+特写,每个人物都要给到,还要用悬疑和大场面背景音乐烘托,环绕式的拍摄方法使我晕眩,还有放置的总有用意的道具,比如女主家天台被她爆揍的桶、或者是挑断琴弦的爸爸的指甲刀…

本来对印度电影没有抱任何期待,但意外的感觉很好,虽然有人评价阿米尔汗的主题没有以前那样深刻,但是总能看到他关注印度女性这一社会题材中的身影。在表现人文关怀又要兼顾投资成本的回收,梦想必须照进现实并且在现实中生根发芽,我认为是很令人佩服的事情。相比较中国的电影市场,不然就是努力让无聊的东西使你爆笑,要不然就是敏感的禁忌话题,不明白为什么没有一个心底阳光三观正常的导演能站出来平衡神奇的中国电影市场。除了阴暗面、无聊面,是不是还有一些更值得挖掘值得我们去珍藏的美好感情在呢?是不是在拍摄的时候可以只用几个镜头突出社会问题但是大篇幅用正能量去感染观众呢?歌颂母爱伟大的时候,是不是不要再让人物扁平化,能不能塑造出一个复杂的丰满的人物形象呢?

我感觉在编剧部分,镜头处理部分,电影制作的各个部分,虽然我们在努力的做到和国际接轨,但同时也忘记了中国式的叙事方法,跳脱了中国社会的语境,拍出来的东西,有深度的少,晦涩的多。

对电影了解不多,欢迎讨论。

贫穷可以带给人什么—狄更斯《圣诞颂歌》追忆

怎么都是这幅图

 

看了狄更斯的圣诞颂歌和新年钟声,里面充满了对于穷人的人道主义关怀,无情地鞭笞了万恶的资本家剥削穷人的丑恶嘴脸,也充分美化了贫穷却不失美德不忘主的恩典继续乐观积极生活下去的穷苦劳动者。但是生活在这个金钱社会的我却体会到,贫穷只会令人变得更加贪婪,或许自私,甚至去压榨自己的同类(虽然在各个层级都可能发生),贫穷只会令少部分人安贫乐道,让少部分用比较正规的途径去改变一些自己的人生轨道。那些飞黄腾达的人,除了机遇和运气的垂青,更少不了血汗艰辛付出,其中或许还包括刚才提到的不择手段。

现在的中国社会是笑贫不笑娼。锦衣玉食五彩斑斓的生活,总散发着七彩的光芒和奇异的味道,总有一种摄人魂魄的鬼魅气质。

人就是深知自己的贪婪,贫穷让多少人充满暴戾,扭曲了身心,透过贫穷这两个字,看到的天空都仿佛更加灰暗了。对于那些被动接受命运的,

我知道,人总会衰老,生死由命,没有人能与时间为敌,横竖都是消失在这广阔浩瀚的宇宙间。再华美的服饰,再精致的珍馐,包裹的依旧是日渐孱弱的躯体,即使拥有不老的容颜,你的五脏六腑和骨架都会默默地宣告你逐渐走向死亡的事实。更何况,你那无法被雕琢的灵魂,是用任何外在的手段都无法丰腴充盈的。纵然读万卷书,傲视群雄,灵魂和心灵,永远是最纯粹和直接的。它们不接受任何修饰,拒绝你改变他们的本来面目。无论他们在一生中有过无数次的冲击的和变化,但他们永远保持着他们最初的形态。

一个乞丐和灵魂,和一个伟人的心灵,一个吝啬的资本家,一个诗人,一个村野的老妪,在他们离开这个世界的那一刻,我看不出丝毫分别。

戊戌年:悲伤只是不愿意面对现实的借口

人只能背负着过去的回忆来证明今天存在的意义。其实无论怎样分析,都必须为当下服务。如果了解了自己的内心,就一定要知道怎样才能完善自己。

无论你是选择阅读古籍,以史为鉴,或者是选择阅读西方译丛,从外部理解自身文化,又或者是读心理、读哲学、读宗教宝典,完成内心平静的过程,都是希望这一刻的自己,能够比上一刻,和这个世界更和谐地相处。

我相信生离死别也一定是这样的一个过程。这是一门人生课程,绝不是任何一种先验性的行为,即使你为自己做多少功课,都无法阻挡痛苦的潮水把你吞噬。就好像要窒息一样,看不到水面上的光,令你无法呼吸,甚至发不出任何声音。

姥姥的离去,这个悲伤的事实悄悄地笼罩在屋内。好像谁都不愿意主动提起,偶意提起也只能换来一阵尴尬的笑声、紧接着便是仿佛令人逃跑一般的死寂。在我眼中是如此的,春节里的主角不在,这台戏还必须唱下去。姥姥总是坐在里屋靠近大卧室门口的床上,看着人来人往,她的脸总是挂着笑。她会张罗着打扫收拾清洗擦玻璃,也会拿着绿色的破旧电话本不断给亲戚们打电话。姥爷总是悠然地陪在她身边,虽然不说话,但姥姥总能拉着姥爷问两句,姥爷也乐于和姥姥聊一些旧识的事。姥姥也会认真地看体育比赛,冬奥会没有她的关注,我好像少了一个聊天的对象。

姥姥还会在三十儿拿出她的新衣服,问我们好不好看,帮我们装压岁钱,等着我拿着炮竹去楼下辞旧迎新。即使我坐在客厅里,我总希望,墙后面的床上,姥姥就好像原来那样坐在那,看到我微笑。

没有姥姥,这个年,索然无味。我爱我的家人,但我知道,我依然很难离开这个阴影,原来最最没有接受这个现实的,不是我的家人,而是我。在这两个月里,我没有眼泪,我要和平时一样过生活。但是我很害怕过节,过节就会想到姥姥,想到姥姥会怎样操持这个节这个年,因为今年再也没有人要求我放炮要求我穿好看的衣服,要求我开开心心的了。

我甚至没有看完春晚,没有看tfboys就躺下睡觉了。低烧高烧侵袭了我,让我在每一个假期夜晚都辗转难眠。初七的夜晚,我透过中厅厚重窗帘的一道缝隙,看到了小区内偷放的烟花在空中绽放的影子。忽明忽暗,接连不断的缤纷色彩,这是我今年第一次,看到绚烂的风景。啊,春节已经结束了。我不知道我这个所谓悲伤的借口,还要持续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