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JI

日语里面比较通俗的一个词,意思是“真的吗”。

我跟留学生室的佐藤小姐说我15号回去的时候她就脱口而出了这个词。其实不是很文雅的……

不过不管怎么说我还是决定早早的和伊藤先生回去了。呆在那里也浪费时间,还不如和故土的朋友们共度良宵(扭动)这次合格,真的让我感受到了“人间自有真情在”这句话的真谛啊。好友们的祝贺,绝对不是场面话,死蘑激动的要打电话,还有那些真为高兴的人,我愿意相信那是朋友们发自内心的喜悦。所以,最最最高兴的事并不是合格,也不是什么所谓的苦尽甘来(之前也提到了我希望这种生活继续下去),而是朋友发自内心的祝福。

其实想想以后还有很多麻烦事,包括我最最讨厌的上学,发表,讨论。(喂)不过比起那些有勇气进入社会的朋友,我宁可选择这些苦恼。毕竟,学问的事比人事要有条理的多。还有半年时间,身体和精神都可以好好养生了。

——————————————–

最近在读的一本书叫做《日本的200年》,看序的时候作者说中文版也已经出版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买来看看。一共200年的历史写了厚厚的两本。中国的5000年文明真是弹指一挥间啊。想起我妈那句名言:清代那算什么历史,200年的文物根本比起唐代的东西差远了。当然由于她的专业,让她对于历史的认识和我有所不同。尤其是,她顶讨厌近代史,而我却偏爱近代史,对于历史我基本上是从1840年中国的屈辱史开始了解的,她念叨过多少次的秦代统一中国的时期,在我即使参观完西安兵马俑之后,仍然没有留下任何记忆……

来到日本之后,我才发现这种对于本国历史的不了解成为了一个和外国人交流的一个痛处。当伊藤先生流利地说出唐宋清代的年表的时候,当井上同学说自己的研究期是中国的唐代以前的时候……作为中国人,一个啥都不懂的中国人来说,真的像一根肉中刺扎的我生疼……

也许我碰到的是两个极品(的确是),但是与我来说,算是个良性刺激。古人云以史明鉴,此言不虚啊啊啊啊啊。拉回到刚才的200年的那本书,其实那书里写的和现在的社会也没有太多差别,不过现代社会里面读史的人又是在社会上难以有作为的人,是一种矛盾的状态。

日本受到中国的儒家思想的影响,原来的等级也是按照 士农工商 来划分的。但是在德川幕府时代,商人在社会中的地位逐渐提升,原因是商业在社会的经济活动中占到很大比例。因此与当代社会一样,拥有强大的实力之后,就开始寻求对政策发言的机会。我对商人,商业并没有太多了解,我感兴趣的问题是,为什么作为人类基本生活保障的农业活动,以及从事农业生产的人的地位,是如何逐渐衰落的。

自古靠天吃饭就是件苦差事。但古代对于农业的重视远超于现代。或许理由有几点。首先,对于作物的管理,只能依照自然的变化进行。现在温室大棚,化肥,转基因项目等人为对自然环境,农作物进行的改造行为,使农作物大量增产。此外,交通手段的丰富,道路的修筑,为各地区的食物运输提供了便利。就像我们常说的,可以吃到四季的蔬果作物,这是想当年皇上都不能享受到的待遇。温饱解决之后,其它问题的解决和改良也随之浮出水面。穿衣打扮,书籍玩具……亚洲人民充分展开自己的想象力以及利用自己优秀的商业头脑,开发产品,输送到全世界各地。大家不再关心明天会不会有粮食吃,比如天宝年间的大灾荒也不会出现。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不考虑到古代与现代的天气条件的因素呢?理由很简单,现在的环境也优良不到哪里去,但你我从来不担心因为没有粮食而饿肚子(没有钱另说)。所以环境的改变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只不是第四季冰川期那样的大的变动的话,人类历史的这几百年,这几千年的时间对于地球的变化就像施拉姆所说过的,最后的三分钟。

总之,以我的观点,技术的发展反而是农业地位衰落的要因。突然想到赵本山的小品:没吃没喝你还臭美啥?这不是简简单单可以一笑而过的问题。这是最单纯,最根本的问题。作为城市人,习惯了远离黄土的生活,农业似乎对与我们来说是个相当遥远的话题。作为农村的子女来说,看惯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父辈贫困的生活,光怪陆离,灯红酒绿的都市生活对于他们来说是神秘的,充满吸引力的。或许长久住在城市中的人们会看不起外农民工,但对于他们来说,即使生活在都市就是意见可以值得骄傲的事情也说不定。同住在一片蓝天下,却生活在不同的世界中。所以,没有人再愿意留在水稻田边,期望今年有个好收成。

现在城市出现的健康食品热潮,似乎可以为乏人问津的农业带来一剂起死回生的灵丹妙药。可是,什么是无污染,什么是有机,转基因为什么有害,估计肯掏腰包花大价钱买无公害的人,不到三成具有基本的科学知识。不过,不论如何,在我看来这正是唤起大家都口粮问题关注的一个契机,也希望有更多拥有专业知识的人去开发这片尚未完全成熟的领域。虽然中粮集团的势力很大,垄断依然成为事实,但依然可以唤起人们对最最根本的问题的重新思考。

如果我有钱,我一定会去投资农业,当然还有商业养老院。(殴)

我看奥运

听着像不像中小学生的演讲题目或者高中生的作文全国大赛的题目?

不过我确实想对于奥运的开幕式和这几天大家在微博上讨论的话题写一点自己的看法……

看起来特别老套的开头……没办法!我是为了考试!!!虽然考试没有“写博客”这一项,但是全部的全部都是小作文啊大作文……

首先先说说开幕式。今天早晨在半梦半醒的状态下看了自己鬼使神差地录下来的开幕式,无删节版的。我看的松散,导演排的也松散。我对于开幕式的整体感觉就是,这的确是按照英国人的意思办出来的具有英国特色的开幕式啊。英国人的所有优秀的值得炫耀的部分几乎都没有落下淋漓尽致地被展现出来了。各个时代的不同的特色,各个时代中的名人,都在开幕式上露了一回脸。虽然全世界都认识这个曾经的日不落帝国,但今天全世界又重新认识了它一下,借由奥运会的形式。

微博上有不少网友在把伦敦开幕式和中国开幕死相比较,说好的人很少。而且不仅拿出海外游子的评价,连土生土长的英国人都被搬出来扮演了一次用在我国的语境会被称为“汉奸”的角色——强烈深刻批判本国的奥运会。诚然,这样的人,在哪里都有,受众的分布也永远会像斯图亚特=霍尔说的那样,有抵抗的,有折中的,也有妥协接受的。因此这样的行为只不过能证明的是某一群人的某一种看法罢了。到底开幕式如何,各位看官心里自有分寸。对于我来说,奥运会的开幕式,只要把本地本国特色展现出来,这就足够了。至于哪里比哪里好,哪里比哪里不足,多少年才轮回一次,其实也没有那么重要不是么?我觉得伦敦开幕式很好,但并不等于我不喜欢北京开幕式,雅典开幕式,悉尼开幕式,每个地方都是不同的,奥运会的开幕式在不同的国家举办,抛开后来渐渐成为主要考量因素的经济增长以外,最原始的也就是所谓增强某一个国家的凝聚力,让世界认识这块土地,不是么?所以,就算开幕式里面夹杂着宣传政绩的NHS,医保政策难道不表明这是导演或者市长的可爱之处么?明眼人都能懂的事情,不可能导演会不知道,但或许这就是他们心目中值得骄傲自豪的地方呢?用自己国家的意识形态去审视其他国家其他区域的事情,得到永远是你想要的结果。另一方面,北京奥运会上动员的大量武警战士,消耗的人力财力,不也是一种共和国民主集中制的体现么?那也是我国特色不是么?那也是伦敦人英国人想也得不到的壮观场面,虽然我不知道人家到底喜不喜欢。

虽然有时不能完全了解其他国家人民的思考方式和风俗传统,但我是很喜欢北京开幕式最初的那个倒计时的场面。毫无疑问的,那是只有中国人才能做得出的恢弘场面,那种团结的集体意识是动人心魄的。北朝鲜虽有意志但缺少艺术性熏陶和充足的财力支持。我以为那个时候的确让我有一种民族自豪感,那是只有中国人才能做到的,中国的军人才能为国家做到(无讽刺意味)的伟大的付出!后面的泼墨山水画也让我记忆犹新。唯一让我觉得有点遗憾的是,我并不太喜欢北京的点火仪式。相对的,悉尼的水中点火,以及希腊的骑手骑马登上火炬台马儿险些摔倒的场面,都深深地印在脑海中。没错,每个国家,每届奥运会开幕式和赛事,总是有值得我们记忆的地方。伦敦奥运会,莎士比亚的名台词让我为之心动,有机的乡愁的田园风光,19世纪的工业革命,20世纪疯狂吸收美国大众文化的工人阶级的后代们,这些历史阶段都让人历历在目,提示着英国作为传统的资本主义国家,它的每一步的发展。而我也惊奇地看到了曾经柏林爱乐的首席西蒙塞缪尔和憨豆先生的配合,披头士的演奏,万维网的创始人,这些也能让我感受到英国,他曾经有过那样令人着迷的魅力。

那段朗读让我想去读莎翁的原著了,啧啧,古英语……

钢铁时代,工业革命,你带给了这个世界什么……

 我还真不知道www是英国发明的,美国人发明互联网的倒是挺有名……

很多人都说现在英国已经不行了,尤其是年轻一代。朋友在纽卡斯尔?也是如是说。但开幕式上,我发现导演运用了大量的人力,他们并不是为了表示出像中国那样的整体感,而是让我有一种每个人都有不同,大家聚在一起的一种人性关怀。说到人性关怀,导演让很多残障人士也参与到开幕式中,看到他们激动开心的面容,你不能不钦佩导演的用心。同时,让我看到希望的是,这次开幕式里面有大量的儿童参与了表演,孩子代表着希望,有孩子就有明天,有希望。如果我所说的一切还没办法证明我所说的人性关怀,那我只能认为你的理解和我有偏差。最后,众人一起点燃火炬的方式,是不是也让人反思一下,在资本体制中个体自由的环境下,市民或者国民是不是也要考虑为社会一起做出点什么。

开幕式各有千秋,各位看官没必要那么认真,白岩松师哥也得允许他爱国。但我多看越南菲律宾日本几眼也不能把我当场剐了我的双目给我扣一顶叛国的帽子不是?

 

再谈到比赛,其实所谓体制,哪个国家没有体制,我就不信别的国家没有体制问题。写篇论文搜集资料大量论证的结果说不定中国特色还是有可取之处。运动员沦为牺牲品,在中国做事,凡事要有个心理准备,大家都是茶壶里煮饺子——心里有数。当然,我完全不反对有人拿这个做文章,毕竟捅出来就有改变的希望,但我只愿不要让当事的运动员再次受到伤害。大家都知道,经济发达的地区,体育实力必然强劲。为落后的地方安排一两个名额本无可厚非,但是要懂得变通,当下是省之间的调和重要,还是国家荣辱重要。其实对于国家来说,当然是前者,所以当事的运动员就要做好心理准备,既然有机会就去,想再多也没有用。不过没去的人也的确该喊冤,尤其是在中国体制下,不出成绩就没有出头之日,运动员是吃大锅饭而且还好死不死的几年一次的看绩效的公务员,丢了机会谁都难受。来了没出成绩的呢,抓紧联系,说不定几年之后又是一条好汉子呢。举重队的事件也只能证明领导的愚蠢罢了。

体制的事,我们在内,但不在核心,所以永远不知道到底是个怎么回事。当然,如果体育总局愿意把全部流程公布出来接受人民检讨,说出自己的理由,也不一定是件坏事。遇事不要躲,关键要看怎么处理,正所谓,公关危机嘛。

中国的事基本上想说的都说了,本来重点要议论一下所谓的运动会。应为的翻译是游戏。人类从远古开始就一直酷爱游戏。索绪尔,罗兰巴特的语言学和神话学都明确地说明了我们的社会就像是一场游戏,我们各司其职,构造清晰。但是人类偏偏更向往这种重新制造出来的规则下进行的所谓的竞技。在游戏中,参与者获得了表演的机会,和他人竞技,同时也和自己竞技。而观看者,也获得了临场感,将自己的真实情感带入到比赛中,释放自我,但不具有任何的危险性,是最保险的娱乐和放松方式。尤其当大众媒体,收音机,电视机,转播车,转播卫星的发明,让不在现场的人也可以获得和在场的人相类似的感情。但是通过媒体接收到的信息,也是二次的情报,摄影机的角度,解说员的语调,每个镜头的处理,都带有一定的目的性。媒体前的观看者也许会遗漏掉他们本来关心的部分,而不得不追随着镜头和声音去感受他们所认为的真实。

 

歪不下去了。。。早上翻译成日文……

 

 

狼的孩子雨和雪

20120728-005409.jpg

7月21号,也是这部电影的首映,和伊藤先生一起去看了。


第一次认真地看了导演的名字:细田守。通过先生细心地介绍,我才知道跨越时空的少女和夏日战争都出自于这位导演之手。人设是庵野秀明,于是能清晰发现EVA的人设痕迹。线的运用,刻意突出钢笔的笔触。整个电影的背景设置淡淡的,以饱和度较低的浅色和暖色调为主,除了在两个关键转折点处也就是老狼,狼爸爸(姑且称之为老狼)之死,以及暴风雨中花去寻找雨时的场景充满了昏暗,其余的部分总能让你感受到生的美好。

在这里剧透感觉挺无聊的,但是上面还是小小地透露了一点。伊藤先生觉得这是这位导演的杰作,”巨作”,不过我觉得和我印象中的龙猫相比,还是逊色了那么一点。


然而能在如此浮躁的社会中重新开始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真正充满人文关怀的去看待这个问题的人,其实已经很少见了。伊藤先生在电影中看到的是自然和人类的关系,看到的是动物通过读书来完成认人间性,人类通过读书来使自己生命变得完整。雨和雪最后的选择透视出人间性和自然性之间的矛盾解决。。。在这里就不再翻译先生的博客了,总之先生的思考是有深度的,嗯嗯。


于我,看到先生的博客,大呼「啊啊,的确是这样的,我怎么没发现呢」的时候,再一次回顾了这部影片,那么我看到的又是什么呢?


首先是家族间的羁绊。


家族爱,电影永恒的主题死亡,爱情,战争中,虽然没有提到这个部分,但每每出现大打亲情牌的电影,无疑是颗重磅催泪弹。但是这部电影,在我心中却是一部异色的作品。

没有别扭的家族纷争,花的全部就是雨和雪。她所做的一切,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她和狼的宝宝。母爱的伟大,在这部片子里体现的淋漓尽致。其实,她完全可以丢弃这两个孩子,尤其在狼爸爸因为事故去世之后。现实就是这么残忍,外界的眼光,单亲抚养的艰难,没有任何理由让她坚持下去,除了爱。听起来觉得特别的别扭和矫情,除了爱。

可是母爱就是如此伟大的东西。搬到与大自然最接近的山脚下,自己自足,花做了她能做的全部牺牲。她可以去完成学业,找一份工作,找一个真正的人类,可是她没有。她接受了命运的安排,她爱他,爱她们的孩子,她要把他们抚养成人。

这些桥段在哪里都似曾相识,但故事的开展和高潮部分慢慢让我觉的这个故事的展开有番趣味。首先,渐渐长大的雨和雪的性格的变化。一个逐渐亲近与人类社会,一个亲近与自然社会,两个孩子的成长竟然如此截然不同的发展,其实让我颇有些意外。也许是独生子女的缘故,觉得在同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自然有着相类似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但其实不尽然,更何况,是半人半兽的种族。在高潮部分,暴风雨来临的时候,花并没有选择去学校接留在体育馆里的雪,而是选择去深山中寻找雨。她明明知道雨对于山中的环境已经十分熟悉,但她还是决定去找他。我相信这是她的直觉,她觉得如果这次不去把他找回来,也许真的就见不到面了。另一层的解释是,毕竟学校的环境是让作为人类的花能够心安的地方,大自然的不可抗拒的力量让她为雨担心,这个时候她忘记了雨也是狼的这个身份。

最后,雨救了花。当他默默离开花的时候,花喊出了让我最难以释怀的一句话。

「不要走,我还什么都没有给你。」

那个时候,也是唯一一次,雨回身,露出了不舍的神情,那是不属于狼的,属于真正人类的关爱和不舍。虽然他最终还是选择离去,但这个时候也意味着花的一个思想变化的成熟,她明白了雨自己的选择,她唯有相信自己的孩子,在内心默默地为她祈祷,这就是她能够为他做的。
我不知道导演和脚本是在什么样的人生体验中编写出了这句台词,但它真的真的深深地触动了我。

整部作品都在写花作为一个单亲母亲,狼的孩子的人类母亲是多么含辛茹苦地养育她们,花的心里除了孩子没有其他。她的全部已经都给他的孩子啊。但她最后喊出的那句话也绝对不是场面话,我相信,那是真正的母亲的心声。
因为自己的经历,所以这句台词可能比任何人要感触深切吧。我依稀记得妈妈对我说过类似的话。为什么,当我觉得我已经无以为报的时候,对方仍然觉得对我有所亏欠,对我还有远远用不尽的好,用不尽的爱。
正是如此,我很感谢我的母亲,我想我学会了爱,学会了怎么真正去关心别人,爱别人,只是可惜的是还没有特别会怎样去爱自己,因为那是未曾被教过,未曾被示范过的事。

当然,电影不能面面具到,能把某一个方面,某一个点讲得透彻已是不易了,这部电影于我至少做到了百分之七十。
伊藤先生理性的分析让人折服,而我只是浅浅地说说自己对影片的肤浅的观感而已。

而且我绝对相信这个导演一定会拍出更加出色的作品,一定。
推荐度。。。。三星半(你说了这么多才三星半。。。没办法苛刻嘛,三星以上就可以去看了!)






























昨天读了关于archive的论文集,收获很大。

终于开始明白现在在人文学界很关注的archive到底是怎么回事,也明白了老师为什么努力开展对于这个东西的各种项目。。。

archive应该是档案学么。。。我还真不知道耶。。。

不过老师研究的东西不是这个东西应该怎样分类。。。而是更宏观,把知识全部数字化,成为人类的公共财产的问题。

但是把知识数字化,公共化,不仅仅是某一个学科的任务,所以这个计划肯定是横断所有学科的,跨学科的项目。

不过现在的阶段只是起步阶段,前阵子谷歌的诉讼问题,知识产权的保护的问题,保存介质也就是物理层次的问题,以及文化层面的争论等等,对于知识数字化来说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个人的看法是,不想活到那一天。。。虽然也许是人类历史上很伟大的那一天。。。不管怎样,我喜欢活字的世界,我对于古登堡于这个世界的贡献依旧是满怀崇敬之心。即使good reader可以任意剪裁书籍,可以做书签,可以做笔记,即使kindle可以不费眼睛,我还是喜欢纸张的感觉,我还是热衷于收集各式的书签……

所以在科学技术颠覆人类感觉和接受知识的方式的同时,我应该如何面对这样的现实。

就像前两天大嘴兄弟说的某个人的理论是我们就是数字时代的移民(当然父母那代就像是难民=o=)

我很固执地选择了坚守书籍阵地的这个想法。虽然我也使用电子设备且频率不低,虽然我知道大势所趋,倒行逆施的事是做不得的(说的自己好像台独分子),虽然这个世界会变的一个个马赛克孤岛的可怕态势……

不过更多的朋友应该是积极乐观地支持吧。

可是我就是害怕这个世界变成一个样,我们都变成像DNA里面一小段一小段的编码……我们是有机的,世界也是有机的整体。多元化不等于碎片化。

我知道自己的逻辑不好,经常还没有论述完一个问题就开始论述另一个问题,以至于被某人说完全不明白你在说什么。我知道自己的这个毛病,但是想改起来很难。也许正是因为这样,我才不愿意让自己进入更加碎片化的进程里面,思想碎片化,时间碎片化,知识碎片化……

 

结论就是我应该看不到全世界人民地球村的那一天,也不会看到机器和人类融合的那一天,于是我就放心了,我就在这个过程中做个看客,偶尔参与一下就好啦,啦啦啦。

 

也许在东京这一年是我这辈子不对24年来最开心最幸福的一年吧,虽然是应试但是都是自己喜欢看的书,可以不用去学校,也有理由整天呆在咖啡店里学习,看书,不用考虑其他任何的事情。

不过一想就睡不着觉啊……

顺子小姐的手工作品

20120526-152059.jpg

如果想投稿图片的时候该怎么办呢……起什么名字比较好呢……

这个是顺子妈妈的手工作品,我已经在instagram上公开了,但是因为很好看而且众多看客们不用那东西所以就顺便同步到这里了。

花是用鲜花干燥后重新上色的,虽然被我称为是假花但是好像还挺贵的……